社会学习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2023-04-10 16:26: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欢迎阅读!
德育,启示,理论,小学,社会
社会学习理论小学德育的启示

作者:张严 刘月兰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4



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环境、个体、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交互决定论。根据这一理论,在小学德育中,应认真分析小学生道德行为的特点,营造良好的道德行为氛围,注重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榜样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社会学习就是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班杜拉的理论多被归于行为主义的理论之中,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局限于行为主义理论只注重外部环境而忽视学习者主动性的传统框架,同时也强调行为者的认知,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来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因此,他的理论也被视为是在行为主义学派与认知学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班杜拉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把人的行为归因于人的潜意识的冲突,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所主张的把人的一切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他认为,行为是个体的主观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个体依然能够习得各种行为,这种习得是由观察学习得来的,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着个体行为的方式和情感激发。

二、社会学习理论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协调性的特点。学生的年龄越小,言行就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小学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意识到道德的意义和作用,自我调节能力较低,他们更多按照教师和家长的指令来行事,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言行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而小学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比较复杂。他们在道德定向系统中有一定的原则性,在道德操作中有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他们不一定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指令去做。因此,高年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朱智贤在1962年和1979年分析了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第一,倾向于模仿。模仿是小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对有意思的动作更倾向于模仿,甚至明知有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也会去模仿。第二,有些小学生熟悉道德原则,当自己做出的行为与道德原则不符时,就会产生愧疚感。第三,小学生对不同对象的表现行为不一致,可能是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同导致。第四,只会说但不会做。由于道德行为做出来有一定困难,也需要长期的意志努力,因此,虽然小学生知道道德原则,但却很难做出道德行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小学德育的启示

1、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品德学习环境。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环境、个体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当环境的影响作用增大时,就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和谐的学校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的一切因素,包括教师、同伴、校园文化


等,都会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职工都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营造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工作学习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德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

2、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实验证明了榜样的重要作用。正面榜样由于是受到奖励的榜样,更容易受到模仿。因此,教师应多树立有助于学生进行模仿的正面榜样,增加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的研究表明,真人榜样的作用要优于电视版和卡通版的榜样。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真人榜样的重要作用。例如,某一个同学因为帮助他人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其他的同学就更容易习得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教师同样也要作为真人榜样的代表。在小学期间,教师往往是学生的权威代表,因此,教师的榜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一个关心、爱护学生,和蔼可亲的教师会有助于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同伴。

注重同性别榜样的作用。在观察学习中,儿童更容易去注意和自己相似的榜样的行为。标准过高的榜样会使儿童有疏离感,模仿和表现的可能性会降低。班杜拉的实验同时证实,儿童更容易去模仿同性别的榜样。因此,针对个别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儿童,可以采用树立同性别榜样的方法。

对于儿童从道德榜样那里观察习得的亲社会行为,教师应及时给予强化。这是由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决定的。小学年级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因此,观察习得的道德行为需要外部的不断强化。当这些行为成为习惯时,儿童就学会了自主自发地做出道德行为。另外,动机因素决定了个体是否将观察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例如,儿童习得了某些良好品德行为,但却没有表现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帮助儿童将习得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重视电视、网络,图书报刊等传播媒介的榜样示范作用。儿童在观察到正面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时,可能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榜样必须真实可靠,并且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性。例如,雷锋是历代学生学习的道德模范。但是,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儿童或许只能习得关于“道德模范”的意识,而不清楚实际的“雷锋”是什么样子。因此,教师应在学习“雷锋榜样”时,列举生活中最近出现的、大家感兴趣的道德榜样来作为“雷锋榜样”的现实模板,这样更助于儿童习得榜样行为。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班杜拉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个体会自发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评价系统设定一定的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一般来说,个体倾向于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行为,而避免做出令自己厌恶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我奖励或惩罚。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儿童只有拥有了对道德判断、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并自发地去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品德。

4、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行为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高,道德行为还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则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道德行为的兴趣。在德育过程中,增加学生行为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细小的亲社会行为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之明白良好的品德就是从小事做起。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增强愉快的正性情绪体验。这样,学生会逐渐相信自己有做出良好道德行为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信。

5、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进来。如果只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而某个孩子的家长自私自利,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批评,则不仅不能使学生习得道德规范,还可能使儿童的道德规范识出现混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样也助于孩子良好道德行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3b8fb6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