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

2022-04-25 22:00:0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欢迎阅读!
古典舞,汉唐,袖子,运用
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

袖舞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舞蹈,优美的袖舞如同书法,在行云流水中,空灵缥缈中,袖舞以特有的方式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一、袖舞来历

提到袖舞,通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水袖”,“水袖”这个名词源于戏曲服饰,其最早的叫法是“水衣”,随着舞台表演形势日趋丰富的发展,水衣的袖子逐渐变长,变宽,又因袖子舞动的技法日趋丰富,其形态时而如水波荡漾,时而急湍似箭,故称为“水袖”。舞蹈中最早的袖舞形式为“长袖舞”,早在《史记》中就有“长袖善舞”的记载,周代宫廷雅乐《小舞》中的《人舞》有“以手袖为威仪”的记载,“手袖为威仪”即徒手袖舞,这种舞蹈多用于宫廷中贵族的飨宴,因此才有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民谚[1]

在历朝历代的出土文物、玉器陶俑以及石窟画像中,袖舞的舞姿比比皆是,可见“袖舞”这种表演形式历史悠久,特别是汉,唐时期,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隋唐时期也有“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之说,所以“袖舞”就成为了汉唐古典舞中具有独特韵味且不可或缺的艺术式。

二、袖的分类

在舞蹈服饰中,大小不等,长短不一,肥瘦不均的袖子,成为了舞者表现思想,抒发情感的身体延伸。不同的袖子在古典舞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并且有不同的使用技巧。例如汉唐古典舞《飞虹对鼓》,使用的是一丈的长袖;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袖子只长出手指尖一尺,被称为小袖;还有些特殊的袖子如汉唐古典舞《谢公屐》和《楚腰》的博袍宽袖。

三、流动的袖 ()袖的韵律

袖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动势和节奏,袖子的动势是手臂的延伸,是通过舞者身体的韵律而产生,身体的韵律是从“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的欲动原则中,运用起承转合的动势,带动袖子的变化,展示袖子的动律变化。袖子的节奏是由舞者或强或弱的力度所控制,时而高低的空间变化和忽展忽合的形态变化体现了袖的节奏,所以说,袖的节奏丰富了舞者的身体韵律,身体韵律又影响了袖的节奏,袖韵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而成。

()袖的劲力


袖的劲力指的就是舞者控制袖的力度,首先,袖的发力是由身体各部位配合而来,一般是意领腰随,沉肩带肘,通过小臂、手腕,指尖借势发力将袖身带起,并将力传达到袖梢。从意领到腰随是身体内力向外力的过渡,从肩沉到肘动是外力在手臂上的承接,小臂的起势决定了袖的走向,手腕的发力决定袖的力度,最后由指尖贯穿身与袖的连接[2]。这一系列连接配合的过程,伴以气息的凝聚、运行、释放和延伸,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袖劲的变化。

()袖的形态

袖舞的形态是袖在流动过程中的路线,如直线形、曲线形、弧线形、螺旋形、圆形等多种形态变化,它是依靠腰部到手指的一系列配合中,以腰部带动肩、大臂,以肘部引导方向,再由小臂带动手腕、手指,形成了袖子在空间中流动的形态,最终完成袖子在动作中的形态。也就是说腰、肩、肘、臂、腕的协作方向和路线决定着袖的形态。而形态的完成,不仅仅依靠于舞袖的技巧,还依赖于头脑中对袖形、态势、路线、过程的完整认识和理解,袖子舞动所体现的各种形态,是头脑中舞袖设计路线相对应的由意、气、力共同协作的结晶。

()袖的技巧

每一种袖子都有自身的规律和变化模式,都有自身的使用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袖技。袖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形态变化,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中形成了袖舞独特的表现力。这个表现力体现在长袖清晰的路线、圆润的转换、明朗的造型、利落的连接中,袖子运行的过程、轨迹以及体现在空间中的造型,都决定着袖舞的质量的好坏及欣赏的美感。

1、拂袖,它既是各种袖舞技巧的起始动作,也是各种袖舞技巧的连接动作。拂袖是用手臂,经过提腕带动手背和手指的提、撩从而带动长袖的舞动的.技巧

2、抖袖,抖袖是运用气息将袖顺着手臂的方向迅速抛出,其方法是沉肩提肘,手腕发力,将袖身迅速抖出,然后,沉肩放臂,手腕松弛,将袖往远处松开,身体和气息向相反方向对拉,使袖梢在最远处展开,我们称之为落袖,这个动作最重要的是气息对袖体飘落的控制,

3、扬袖,以肘为轴,或以肩为轴的弧线运动轨迹,用力方法是提气立腰,以臂带腕,向身体外侧或内测将袖身中段抛起,向身体外侧由腕弹拨,向身体内侧由指尖弹拨,在气息的托放中,使袖身保持弧圆的状态。这个动作要注意手臂、手腕、指尖发力的连贯性,掌握力度的大小,发力后手腕到手指的松弛,以及控制袖子的走势,保持弧圆状态。

4、绕袖,这个动作分为外绕袖和里绕袖,用指尖带动手腕,通过向里或向外螺旋形拨动,沉肩送肘、扭转小臂,使袖身形成向内或向外的螺旋形态,与此同时,气息可以屏气凝聚,也可随着袖子的起落自如收放,使袖成为手臂的延伸。


5、搭袖,通过袖子与身体的呼应和协作来共同完成“搭”的过程,在袖子落向预定方位是,身体要始终贯穿两个字:“接”和“迎”,也就是在的搭袖的同时用身体相应部位如:“腕”、“肘”、“臂”,去配合袖法的形成,它体现在迎袖时身体的起势和接袖式身体的落势之中,这个起与落又是由内在的气息引领的,它在身体与袖子的身法配合中,将身体与袖子相依相随,互衬互让的内在关系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袖的运用

舞蹈《飞虹对鼓》中,对袖子的运用最为广泛,如以展开的袖体作为手臂的延伸工具形成摆动的抛袖、抖袖,以划圆或螺旋形状形成的流线状态的扬袖、绕袖,以时而伸展时而抓握得收袖、抓袖、冲袖等等。

舞蹈《踏歌》中服装袖子相比《飞虹对鼓》的袖子较短,垂手位,袖子过指尖一尺,所以在《踏歌》中袖子的运动主要是以线状袖出现的,在袖子的运动程中,展开的袖子作为手臂的延伸工具,形成了摆动、抛扬、抖绕的流线状态。依靠袖子的延伸放大了动作的动势,拓展了身体的运动和表现范围。舞蹈动作中的抖袖、扬袖运用较多,《踏歌》主题动作改过几次,但都以线状袖出现,如主题动作运用的旁抖袖,原先动作为身体斜塔,右脚向3点上步,左脚跟上并步,右臂将袖子抖向3点最远处,身体向7点倾斜,转身背向观众,两臂向3点、7点平拉展开袖子。现在动作为半月,首先运用的臂搭袖,将右臂的袖子横搭在左臂上,同时身体重心斜塔,向3点抖袖。两个动作都是运用的抖袖,这个动作以腰部发力,带动上肢(肩、大臂,小臂、手腕),使袖梢在最远处展开,形成了瞬间的静态停止,展示出动态与静态、流动与舞姿的连接过程,体现出汉唐古典舞动静相宜之美。 舞蹈《谢公屐》的袖子不同于《飞虹对鼓》或《踏歌》中的袖子,后两者的袖子只是长短之分,而《谢公屐》的袖子宽宏博大,在双臂平拉展开时最能展现袖子的完美,其长袖并不是衣袖本身的延伸,而是在宽衣袖中附加一条较细的长绸,这样的舞袖,挥动起来既不会太沉重,又显得格外飘柔。博袍宽袖动作主要以绕袖、搭袖和抖袖为主要动作。因此运用起来要与身法相配,要突出身让袖、身躲袖、袖合身的特点,结合不同方式的步伐配合,充分体现出袖与身体的巧妙配合,形成各种变化、流动。

总之,袖舞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和写意特征,在行云流水般的舒缓之中,在飘逸洒脱的云游之中,营造着书法般的空灵和浩渺深邃的意境,抒发出人对自然无尽的遐想和悠远的思绪,在苍龙搅海般的翻腾时刻,在风起云涌的疾变当中,袖又以它苍劲、浑厚的气势,书写出激越与豪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2d9c2c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