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试论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我们学习研究古诗文必须对写作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唯其如此,品评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不但教师本人了然于胸,还要恰当地、详尽地让学生了解。因为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不至于过高评价或者降低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作品的归纳概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作品思想内涵的恰当定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背景知识;古诗文;作用;文本
作者简介:洪宇霄,任教于河南省鹤壁市第四中学。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因此,我们学习研究古诗文必需对写作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唯其如此,品评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不但教师本人了然于胸,还要恰当地详尽地让学生了解。为此,笔者就背景知识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作了以下探讨:
一、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不至于过高评价或者降低作者及作品的价值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如果直接入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会有诸多疑难问题:第一,仅仅因为顽童抱走茅草就骂他们为盗贼,是不是有损作者形象?第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此断定,他至死不悔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否有刻意拔高之嫌?
如果我们首先把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了解,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应试不第,过着贫困的日子。756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安吏之乱”时,他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乃弃官西行,最后抵达成都。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朋友的资助下才盖起了这间茅草屋,年老体衰又多病,时逢八月大风,刮走茅草,又下起大雨,再望见年幼的孩子也遭受凄风苦雨的侵袭,此情此景,笔者认为,骂一句“盗贼”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不会因此有损作者形象。自己已是朝不保夕、极度穷困,心里竟然还装着黎民苍生,不是舍已为人又是什么。如果背景知识铺垫到位的话,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作品的归纳概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以《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为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无权。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由于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
同是游记,都是作者在仕途失意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了解了这些,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整合,都能节约记忆空间,降低记忆难度,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三、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作品思想内涵的恰当定位 以《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为例。
柳宗元写作背景上文详述,不再多言。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庆历三年(1043),由于群臣交荐,宋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政以后,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但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又因仁宗没有主见,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1044年(庆历四年)春,好友滕子京因受弹劾而被贬岳州。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庆历六年)夏天,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记”,他便在九月十五日写成了这篇名文《岳阳楼记》。
同是被贬,同是写景,柳宗元写景只不过是排遣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而已,即使“乐”也是暂时的,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才是他情感的主线,这大概也算是“以物喜,以己悲”吧。而范仲淹则不然,他也是写景欣赏景,但是写“岳阳楼之大观”是为了勉励仕途不顺的好友滕子京,写“晴明之景”和“晦暗之景”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物喜己悲”,来抒自己的“不以物喜,不心己悲”的阔大襟怀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相形之下,思想境界之高下一目了然,范仲淹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
四、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以中考试题为例:
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眷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首句中的“了”,意为“终了,完结”。第七句中的“君”指作者自己。 B.第四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又是月明之夜,但故国已不堪回首。
C.第五句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恋和亡国的悲伤。第六句表明处于哀伤中的诗人仍不忘“朱颜”未改的昔日佳人。
D.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寓情于景,通过意境感染读者。
做该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与南唐后主李煜相关的背景知识。《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诗。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一下子跌落为阶下囚,犹如九天之上坠人深渊,因此,这首词中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亡国之恨,人臣之愁。此时的李煜哪里还有闲暇顾及昔日的佳人呢?故“朱颜改”的解释有误。如果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诗词的背景知识,做这道题就容易多了。
再如《小石潭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
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如果详细了解了写作本文的背景,答这一题是很简单的事。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现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海洋.古诗鉴赏巧用背景知识[J].阅读与写作,200(10).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458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2b1e9c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