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

2022-04-23 08:16: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欢迎阅读!
意境,诗词,谈谈,特征,结合
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境界和情调。 文学意境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作为表现特征的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抒情与写景在同一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谓“情景并茂式”,即情景交融。具体说来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唐末诗人韩偓的《已凉》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诗作如摄影一般,镜头由室外逐渐向室内推移:栏杆、门帘、画屏,终于聚焦于“八尺龙须方锦褥”闺阁陈设布置得如此精美华丽,却唯独不见女主人公,似乎诗作要展示的只是夏秋之交的闺房。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 看似只是简单交代时令的变化,但是配上前文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读来去人令人如见佳人隐隐于闺阁一隅,意态盈盈如在眼前。可谓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是联想陆游到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的背景我们便能深切地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和真挚。透过诗作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临终前坚定自信的神情。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看到了南宋军队打败金兵收复失地的场景。

第三是情景并茂,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了深夜不眠的旅人愁绪。暗夜之中,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唯默默江枫、点点渔火与旅人相对,其愁境已自不堪。而城外寺钟穿林度水,声声叩击旅人心扉,可谓愁绝伤绝。诗中情景并茂,自然天成,引人入怀。 二是作为结构特征的虚实相生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空间。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已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作首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紧接着写实境,即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作至此向我们勾画出一幅夜雨思乡图。三四句忽然转折“何当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着已经回到家中与思念之人一起挑灯夜谈,追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即虚境。整首诗虚实相生,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三是作为审美特征的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意境的审美韵味是无穷的。 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的辛夷带着饱和的生命力开始绽放,显示着一派春光。后两句写花的“落”,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但随着花期将尽,绽放的花萼最终又洒下片片落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也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诗人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了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特别的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总而言之,意境因为其独特的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成为了文学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在赏析抒情性文本的时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去加以解读,收获会更为丰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feebccf7ec4afe04a1dfb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