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和粽子》,欢迎阅读!
端午节和粽子
作者:熊佳佳
来源:《新教育·校园版》 2020年第6期
贵州省黔西县水西中学 熊佳佳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的这句诗写的便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吃粽子,也是满满的学问。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最早的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的,到了宋朝,粽子里有馅,中间夹枣、豆之类。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所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习俗。
为了感受端午节浓烈的节日气息,今年我们家也打算亲自动手包粽子。包粽子的材料在我放假那天母亲就已经上街采购完毕了。嫩绿的粽叶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上面还残存着晶莹的水珠,白花花的糯米装了满满一锅,一粒粒圆润的米粒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旁边的小碗里装着切成小块的肉粒。
晚上八点多,大家都闲了下来,外公、外婆、妈妈、我,便开始动起手来,妈妈作为唯一会包粽子的人,自然就肩负起教我们包粽子的重任了。只见妈妈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卷,卷成一个漏斗状,底部折严,防止米粒漏出来,将糯米舀进去,并用筷子轻插,让糯米更加紧凑,最后将粽叶折叠过来,再用线拴紧,一个粽子便大功告成了。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第一个学会了包粽子,很快,外公也掌握了方法,只剩下外婆还学不会。于是,外婆的任务便是将毛线剪成一截一截的,用来裹粽子。原本要睡觉的弟弟也吵着要过来帮忙。于是弟弟便和妈妈一组,帮妈妈往粽子里加肉粒,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弟弟学习,妈妈每次只要弟弟往里面放三颗肉粒,就会陪着弟弟数一、二、三。
原本我和外公包粽子的速度不相上下,可是,慢慢的外公包粽子的速度竟超过了我。原来是外公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发现了小窍门,在最后的步骤中,先将左右两侧的叶子往里一压,最后将剩下的叶子拉下来,便可以了。这样做既能加快速度,又可以防止里面的糯米粒由于包裹不严而从缝隙中漏出来。外公善于总结和改进制作方法,让速度更快,这使得慢腾腾的我感到自愧不如。
由于家里大一点的锅不够,所以我们便将素粽和肉粽放在一个锅里,吃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谁拿的是什么口味的粽子,真是每一个都是惊喜呢。
在包粽子的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节的气氛,也参与到劳动中。这次的经历不禁让我对端午节多了一份了解,更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
指导老师:刘万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c2716d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