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好心未必有好报 立论》,欢迎阅读!
各位观众,评委,大家下午好。
我方论述的观点是“好心未必有好报!
首先,我将阐述我方对好心和好报的理解和理论依据
好心属于主观动机,是好心主体希望其行为能对他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良好效益的主观愿望。
对方辩友 认为好心总有好报。“总有”在逻辑上是指唯一确定的必然关系,好比说人总有一死,就是一定会死,没有其他结果。首先,从唯物辩证论的角度看。好心是主观动机,好报是客观结果,正方坚持认为好心总有好报,实际上就是以主观动机代替客观事实效果,是典型的动机论,唯心主义观点。
而我方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未必”在唯物辩证法上指的是或然判断,指的是有时有好报,有时没好报,有时是善报,有时是恶报。只要有一例好心没有好报,“未必“就能成立。
第二,大量的事实表明,要想好心有好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是要要分对象的,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
这好比想让一棵幼苗结出稻谷,需要雨水,需要光照,需要大自然的生长法则。忽略这些要素,只有好心一颗好心能带来什么?带来的只能是拔苗助长!
不考虑对方需求和感受的好心只能是好心没好报。举个例子:某些慈善机构在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时,一些受助者却拒绝资助,认为这侵犯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好心没有得到好报。
好心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国内搭公交车你把坐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家,得到的是感谢和赞美。但还是你,在丹麦,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结果呢?你得到的只能是委屈和指责,因外在北欧,这是侵犯老年人的自尊!
第三,既然,“好心未必有好报”,那就是代表我们没好心吗?那就是冷漠吗?错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深知“好心未必有好报”,我们才更珍惜好心,才更提倡好心,才更希望好心有好报。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两百年前告诉我们的那样,“正是现实中充满了失望,我们才被赋予了希望”。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传统道德滑坡,很多人失去信仰,迷失自我,法律法规不健全。 正是深知“好心未必有好报”, 各级政府,媒体,社会各界才更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入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完善惩恶扬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大家一起,拒绝冷漠,让好心温暖中国!
乐从中学:刘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af5a1bc5da50e2524d7f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