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欢迎阅读!
基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容易出现“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没有做好基层员工的激励工作。通过对基层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
标签:基层员工激励;激励机制;激励理论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开发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员工,不断开发员工的潜力,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使企业生存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许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公司由于旧体制和管理风格的僵硬,公司员工流失率高,加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员工的工作热情普遍偏低,这些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时有效的基层员工激励机制,会给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二、基层员工的激励状态
(一)薪酬激励
公司的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薪酬激励来满足基层员工的需求。员工将会为了得到更多的薪酬而加班加点,薪酬激励制度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奖金激励
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工资激励和奖金激励,优秀员工奖励也很重要。奖励主要表现为现金和实物奖励,主要奖励那些为企业做出奉献的基层优秀员工。
三、基层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作为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两个目标
是一样的,但它们的作用对象不同,前者对人的生理方面起作用,是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后者是对人的心理层面的作用,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手段,它忽视了基层员工激励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
(二)激励机制的实施不公平
在公司,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工资、实物奖励、加班费等,也包括浮动奖金和其他奖金奖励。物质奖励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是激励因素,但是通常这些奖励只会给公司带来满意的高管理水平,基层员工很少得到这些奖励。
四、基层人员激励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深刻理解
首先是管理者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深刻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企业激励机制是毫无保留地复制其他企业激励机制,对其他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适合该企业没有太多思考。起初,复制其他企业激励制度可能会发挥作用,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企业的发展,有相当多的复制激励制度不适合企业的发展。
(二)高层管理者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高层管理者在精神激励中的作用。精神主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如荣誉感、成就感,等等,激励员工的自尊、荣誉感等。在公司中,物质激励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而并不重视精神激励,这导致基层员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士气普遍低落,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三)基层员工激励机制尚未落实
第三个原因是基层员工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设置应及时、完整,否则这些激励措施将成为一纸空文,而不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且会使企业员工心生不满、抱怨,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消极怠工现象。正如上面提到的,在公司里,公司的员工,大部分的激励机制无法实现的是基层员工,这主要是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本身的问题。
五、完善公司基层员工激励机制
(一)设立综合奖励办法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奉獻精神,只有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不断地为企业注入活力,为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动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的员工激励措施,留住员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除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积极激励和反向
激励。积极激励是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员工的行为,相反,反向激励是以惩罚的手段,防止员工不良行为。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公司主要使用物质激励来激励员工,在企业的早期,这种激励措施可以达到激发员工热情地作用。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用这种方法激励员工,在员工心目中容易建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应该密切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尽量减少员工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让员工在付出就有回报的动力下,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春萍.HSYD公司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魏峰,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3]代耀.双因素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161.
[4]黎志成,侯锡林.简评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3):182.
[5]赵金辉.员工激励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5(33):125.
[6]李红,杜永春,杨艳翎.论员工激励[J].商业研究,2004(10):103~1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8d484d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