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宋词中“秋悲春恨”的一点思考

2022-04-28 23:0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唐诗宋词中“秋悲春恨”的一点思考》,欢迎阅读!
宋词,唐诗,思考


——对唐诗宋词中“秋悲春恨”的一点思考

徐英颖

中国古人有“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审美直感,在这种审美直感的指引下,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着浓厚的悲怨情结,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家、秀散文、韵文创作,几乎无不与悲怨之情联系纽结。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更是围绕着悲怨哀伤之情奏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举杯浇愁”的天上谪仙,“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苑才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白居易,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他们宣泄的情感,只有所致因由和轻重分量的不同,在感人的程度和艺术魅力上,却都是共同的无可轩轾。在阅读众多的有着浓重的悲生怨世之情的作品后,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此类作品有着共同的两大主题,即秋悲、春恨,而这两大主题在唐诗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秋悲

处在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人对季节的变换有着特殊的情感,李白《将进酒》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古人从春荣秋衰的自然景象中,首先感悟到的就是时间的流动、生命的有限。杜甫五十六岁写了《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喟然长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黄人老,在萧萧而下的落木中,寄予了一种最深沉的人生悲情。辛弃疾《水龙吟》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尽”,以流水之逝而不返,暗示生命年华之消逝不在。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秋的来临,意味着年已过半,时间不停顿的流逝对人而言就会感慨甚深。

春天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秋天却是一派衰败、零落的景象,秋天往往会在一瞬间唤起人的恐惶和悲伤,以及一种个体的命运感。秋悲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往往都是男子,而所悲之因多是“感士不遇”。对于中国古代的男子而言,他们毕生有三大追求:修史、娶五大姓女子、金榜提名,而在这三大追求中,事业在他们的心目中所占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如果到了晚年,仍然壮志未酬,回首平生,就会百感交集,悲愤难耐。秋天衰败零落的自然景象正是引发这种悲愤之情的重要媒介。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黄金燃桂尽,壮


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陆游《感秋》“秋色关河外,秋声天地间。壮士感此时,朝镜凋朱颜。一身寄空谷,万里梦天山。噫呜怒眦裂,愤激悲涕潸。“感士不遇”的悲愤之情一旦遇上与之契合的外界事物,就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是悲秋的又一大内容。陆游《悲秋》诗曰:“我岂楚狂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由秋天植物的衰败联想到国运的衰败,秋悲之情自然而来。

秋悲往往还伴随着离别相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秋声、秋雨、秋月烘托离别双方刻骨侵肌的感受,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菊、西风点燃时令,细腻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苦闷、秋夜独宿的凄伤。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道出了离人逢“秋”易“愁”的普遍现象。

二、春恨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美好的春色转瞬即逝,留下的则是“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与悲秋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多男子相对,春恨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多女子。春天的景色给人以柔美的感受,恰似女子的温柔妩媚,花开花落的物候特征,又易使人联想到红颜难驻。唐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宋人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消逝,怎能不令人伤感?

春天让人想起青春年华,这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唤醒了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女子的青年意识,独守空房,别相思,由此而伤春是很自然的。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商隐《落花》“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丈夫及春未归,正是思妇愁肠。在此类春恨诗中,抒写宫妃悲怨生活的较多,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禹锡《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封建君王的三宫六院,洒下了多少宫女悲怨无奈的泪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伤春的情绪在抒写离愁别绪、行役羁旅、国破家亡、人生苦短等中也广泛弥漫开来。李商隐《无题》其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深锁春闺的女子恋爱受阻,追忆前情,显得无限惆怅。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在这种气氛中,触景生情,忧国思家。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以愁眼看春,以愁心体察春,春自然被染上了愁色。



《文心雕龙·物色》曰:“春秋代序,阴阳惨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不仅指人与自然的生理性反映,也包含了一种人与自然的深层对应。人与自然是相通的,秋天到来,产生悲秋情绪,春天到来,则为伤春情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岁岁年年,往复如此。从本质上讲,秋悲、春恨,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所要表达的对自然对人生的悲情在情感上是一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唐宋文人就这两大主题作了文学史上一大华美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7f22c7bb4cf7ec4afed05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