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欢迎阅读!
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咏怀古迹(其三)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 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 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1
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 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典型例题】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变式拓展】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
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三、学习总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四、随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①夜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②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③④
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诗歌的题目是《夜》,前两联破题、承题写夜景。抓住前两联写露水、秋夜、空山、疏灯、孤帆、新月等景物可以看出是凄清悲凉的秋夜图景。描写景物的目的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抓住显露情感的关键字句。“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无情”表现了诗人思家、漂泊、悲凉的心境;“看牛斗”“接凤城”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fb7016b8f67c1cfbd6b8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