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习题精选》,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复习题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解释加框线词语的意思。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1.缘溪行( ) 2. 芳草鲜美( ) 3.渔人甚异之( )
4.欲穷其林(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黄发 垂髫( )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并 怡然自乐( )( )
二、领悟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回答问题。
1.渔人见到桃花林时是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答: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三、写出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 ) 2.具答之( ) 3.便要还家( ) 4.咸来问讯( ) 5.妻子邑人( ) 6.来此绝境( )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7.不复出焉( ) 8.无论魏晋( ) 9.具言所闻( )( )
10.延至其家(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 )
1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13.便扶向路( ) 14.处处志之( ) 15.及郡下( )
16.诣太守( ) 17.说如此( ) 18.寻向所志( ) 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9.欣然规往( )20.未果( ) 21.寻病终( ) 22.后遂无问津者( )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12、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五、填空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
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13、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2、本文出现的成语: 。
3、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 有光等词,说明 。
14、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4、《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5、黄发指: ;垂髻指: 。 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6、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幅对联: 15、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六、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16、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
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1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3、 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1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现?试作评价。
1
《桃花源记》复习题
一、解释加框线词语的意思。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3.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4.欲穷其林(穷尽)5.林尽水源(尽头)6.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7.豁然开朗(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10.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1.悉如外人(全,都 ) 12.黄发 垂髫(老人,小孩 )13.并 怡然自乐(全,都)(愉快的样子) 二、领悟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回答问题。
1.渔人见到桃花林时是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答: 渔人甚异之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写出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竟 ) 2.具答之( 详细 ) 3.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咸来问讯(全,都 ) 5.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6.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7.不复出焉(兼,于此,从这里 )8.无论魏晋(更不用说)9.具言所闻(详细)(渔人所知道的事) 10.延至其家(引进)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2.既出(已经 )13.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14.处处志之(作标志) 15.及郡下(到 )16.诣太守(拜访 ) 17.说如此( 像这样 ) 18.寻向所志( 做的标志) 19.欣然规往( 计划)20.未果( 实现) 21.寻病终(随即,不久 ) 22.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这里指探访,访求 )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 五、填空
1、文章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 为线索,以 以时间先后 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本文出现的成语: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3、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 桃花源不易被发现 。
4、《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5、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借代 。
6、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幅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环境优雅怡性情;民风淳朴暖人心。入仙境,渔人豁然开朗;居乱世,陶潜愤世嫉俗。
六、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2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桃花林及源内环境奇美。(2)源内人与世隔绝多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民风淳朴,百姓和乐。(3)后人寻找不复得路。
12、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表现出来的。 13、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4、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已自足,和平宁静理想社会。 15、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6、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1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dfa57002768e9951e738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