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悟意赏古诗

2022-11-03 01:1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诗悟意赏古诗》,欢迎阅读!
古诗




古代诗歌体小意丰,含蓄隽永,对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十多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现许多省份的高考诗歌鉴赏都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已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诗歌鉴赏题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一、字词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形象化的语言。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古人创作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衬字见新,朴字见色”。对于精炼的诗歌语言,鉴赏时需要细品而悟其味。如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可谓传神矣,让我们看到皑皑白雪的原野上,一枝寂然独放的梅,它不仅是率百花之先而放的早梅,更是率众梅之先一枝独秀。“一”字有画意,点出了此梅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 王维是运用“空”字的行家里手,可谓妙笔生花,达到了“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的效果。《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 《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与《鹿柴》一样诗人将“空”置于诗之首意蕴颇多。一在点题,写出了雨后深山的清新、幽然、旷远。二在反托下文的浣女渔舟。第三,离开宦海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烦扰,耳边心中感到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因此,“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空”即寂静空灵远大。像这样的鉴赏就不是肤浅或玄化的。 二、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品读意境,要善于在客体描写的对象中知入知出。 1、品读情景交融之情境。

一首优美的诗歌说它意境美,富有“诗味”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雨霖铃》就是一首满溢着意境的情感之美的佳作。词中情景交融图:寒蝉雨歇 ——晚秋送别之景(凄清冷落)寒蝉凄切——触动离情别绪(渲染凄清气);长亭——送别之地(千里相送,终有一别);骤雨初歇——天不留人(分手上路);烟波暮——别离情景(愁思绵绵);杨柳依依——(“柳”谐音)恋;晓风残月——凄清伤感。作者组合了一组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或景中见情,或以情带景,创下了一种浓烈的离愁哀怨之意境氛围,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国维之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品读唤发情感之形象美。

品读(形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情景。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发人文化的情;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人格化的形象,还是直接表现主人公的身影。刘禹锡言“境生象外”“象”即诗人所描绘的融入了其主观情感的物象。古人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以美的形象唤发情感。马致远《秋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


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 3、品读动静相宜之胜境。

动静结合创造出胜境的佳作比比皆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是从画面的疏密明暗上,展现一副静谧的自然图景;“清泉石上流”是从音色和响度上,透露出大自然声声不息的活动;一静一动,有声有色,不强烈、不绚丽,协调恰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全是动景,但又能动中显静。诗中每一景都那么有生机,而整个意境却又显得那么空灵。

4、品读含而不露之幽境。

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还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对此要善于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幽深的思想,揣摩隐晦的情感。读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写景兴怀,人鸿互喻,物我交融,笔冷意苦,寓意幽深,超旷孤逸,颇见人格。 三、表达技巧

诗词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塑造,通常是要借助艺术手法来完成。只有鉴赏表达技巧,才能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1、读准表达方式。

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诗歌:“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洗磨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很显然诗中后两句是在前两句上发表议论、抒发感慨的。抒情在前,写景在后的有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借风雨败花之事,表达词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随时流逝、被破坏的伤感,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 2、读准表现手法。

欣赏古诗词必须读准表现手法,尤其是要辩明鲜明的烘托,巧用的典故和虚实相间的妙处。

①烘托鲜明。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有人烘托人,有物烘托物,有物烘托人。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利用心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这种写法可使诗歌更含蓄,更深邃。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候。”少妇春日上楼,见到野外的春色,寂寞的愁思油然而生,好像愁思是由春色勾引起来的。这是用和谐的景物 ,反衬不和谐的心,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春满眼前,本来正好赏玩,景生情时而情异于景,两相径庭,更见出诗中主人公忧伤之深。刘禹锡的《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首送别诗以杨柳作为抒写感慨的依托。由于诗中有“春风”“酒旗”以及“挥袂”的场景气氛作为烘托,诗人眼中的“垂杨”就寄寓了脉脉的温情与友情。

②典故巧用。古诗词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欣赏典故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出处;二是表达的内容和诗表达的感情;三是用典的特色。辛弃疾在《永遇东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有褒有贬,对比鲜明。词中对孙权、刘裕的赞扬,是表明词人抗金北伐的雄心,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aa9b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