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

2022-07-21 20:4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欢迎阅读!
长臂猿,海南,分布
海南黑冠长臂猿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摘要

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spcfnasutus hainanus)属于灵长目长臂

猿科冠长臂猿属,仅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IUCN的极危种和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曾经广布于海南岛上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捕猎,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分布范围从当时澄迈、屯昌一线以南的12个县退缩到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点,种群数量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2000多只。骤降至目前的不足20只,然处于灭绝的边缘。



关键词 海南黑冠长臀猿特征习性,分布资源,现状与保护 正文

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是中新世时的上新猿的后代,身材较为矮小,但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重要材料,也是灵长类研究的重要课题。

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spcfnasutus hainanus)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八千克。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

海南黑冠长臂猿外形特征:

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命名,是因为该物种头上长有一顶“黑帽”。雌雄异色。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

海南黑冠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小猿是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半年后,会换上黑色的“童装”;到67岁性成熟,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而雄猿却还是一身黑衣。雌猿由黑色变为黄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期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生活环境:

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


拔约从100米到2500米,最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热带雨林栖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纪已经破坏殆尽,现在海南长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间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援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

海南黑冠长臂猿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定时的高声鸣叫,是它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和资源:

海南黑冠长臂猿过去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目前仅分布于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在20 世纪50 年代,在海南澄迈、屯昌县以南的12 个市县原始热带雨林中,尚有黑冠长臂猿2000 只左右。1980 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时,长臂猿只剩下7 只。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昌江和白沙两个黎族自治县之间,保护区面积64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南亚松林、野生青梅林、野荔枝林。据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统计:海南黑冠长臂猿种群由1984年的9 发展到1988 年的13 只,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6%;由1994 年的12 只发展到1998 年的21 只,种群年均增长率为15%,至今年的4 24 只。后期的年均增长率比前期的提高了5.4 百分点。如果能得到有效保护,50 年之后,海南黑冠长臂猿数量可增长到70 只左右。

种群现状与保护: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1995年的第二届中国灵长类学术会议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高度濒危保护动物

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指出:目前黑长臂猿的海南亚种是中国所有灵长动物中面临灭绝危险最大的一种。

1999年,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起草的中国灵长类保护行动纲领中,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首。 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载:WWF(世界自然基金会)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PS(国际灵长类学会)等组织的材料,列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其中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第6位。25种灵长类中,海南黑冠长臂猿估计少于50只,是惟一不到100只的灵长类动物

20028月上旬,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确定了全世界极濒危25种灵长类,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5位。在确定中国的灵长类保护级别时,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一位。

资料记载,20世纪初,海南森林覆盖率达90%全岛各县均有长臂猿分布。50年代,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于海南岛澄迈、屯昌一线以南12个县区,数量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绝迹。而到了1983年,仅在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母岭主峰的南坡有发现,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天然林中,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经过20多年的艰苦保护,海南黑冠长臂猿才又呈现恢复增长趋势。2008年,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存于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这片面积只有2000公顷的热带山地雨林“孤岛”里,共四群18只,其中母猿6只,公猿和仔猿12只。


实际导致海南黑冠长臂猿数量长时间维持在低水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保护区面积过小,已容不下更多的长臂猿了。资料显示,海南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达4-5平方公里。照此计算,坝王岭保护区2133公顷原始森林最多能容纳5群海南黑冠长臂猿,现状是已经快要“满员”了。事实上,面积较大、林相较好的斧头岭西北坡,现在已经被3群长臂猿“瓜分”了。看来,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保护区面积,使新生的猿群有容身之地。而保护区的核心区部分斧头岭刚好就是一个“孤岛”:北坡600-800米以下全是人工松树林;东南坡有几个村子为邻;在西面,一条以前的伐木公路把斧头岭林区和黑岭林区隔开。长臂猿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吗?当然不是。在坝王岭保护区建立之初,就想把一路之隔的黑岭林区划入保护区内,那里也有2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80年代初还有长臂猿活动。后来因为部门利益之争未能落实。至2008年,保护区已经扩大,把斧头岭的长臂猿“分流”到黑岭也有了可能,但如何尽快建立起长臂猿能够认可的“森林走廊”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致危因素:

海南黑冠长臂猿落到濒临灭绝的边缘的原因: 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种单一的人工林、砍伐过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长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长臂猿习惯在高15米以上、胸径20厘米以上的树上活动。它们喜欢的原始热带雨林有五六层,食物来源丰富,在择伐过的林子里,长臂猿面临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实,包括肖蒲桃、猕猴桃或者鸭脚木和海南冬青的叶子,如果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许它们能在次生林里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绝不可能。 对生存环境依赖性强,而赖以栖身的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是海南黑冠长臂猿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大量砍伐和开垦天然林,岛上热带雨林大面积丧失,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大部被毁,残余的雨林亦变成绿色“孤岛”,使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并逐渐恶化。至2008年,在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范围内,栖息地已经丧失了75%

数量上的稀少自然就产生了近亲繁殖,导致种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无治,也是海南黑冠长臂猿濒临灭绝的因素。比如产后风,现在自然环境中的海南黑冠长臂猿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200401 作者:梅志强 卢刚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7200&ID=167437 生物学科

http://sw.zxxk.com/Article/0908/79000.shtml 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图

http://qkzz.net/images/m/zggjdl/167437-2.jpg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a6a57602768e9951e738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