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2023-03-02 05:2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欢迎阅读!
现代化,西方,理论
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

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

西方现代化理论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发展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传统的生产部门又有现代的生产部门。传统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服务业这样一些部门,市场化程度很低,组织程度也比较低,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些组织化较高、富有效率的新型生产部门。这两种生产形式的存在就形成了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双重经济结构。现代化进程就是由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型,传统生产部门向新型的生产部门转化。

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主要分析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第一是传统阶段。实现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是传统阶段,生产力比较低下,现代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人口,这个时候向现代化转变的条件尚不具备。第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一些国家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方式,促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新的现代性因素,这就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三是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就是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只有具备了起飞的条件,现代化的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第四是向成熟推进的阶段。经济现代化带动了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开始走向成熟。第五是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第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没有达到这一阶段。

2.帕森斯的发展社会理论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参照,概括出了现代化的标准模式。以此模式来衡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认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传统社会,而发达国家则进入了现代社会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观念上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在观念和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市场体系、多元化社会结构、民主法制以及公民社会、政党政治、自治团体等。这其中主要有三点: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制度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制度,思想上的自


由主义、个人主义观念。

很明显,现代化理论遵循的是迪尔凯姆、韦伯等提出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以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极对立的模式作为分析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据此,帕森斯提出了五对价值取向的模式变项的分析框架:第一,在满足—自律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情感投入与情感中立的对立。传统社会强调情感的满足,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投入,而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很少带感情色彩,是一种理性的行动。第二,在私人兴趣与集体兴趣的选择方面,表现为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的对立。现代社会注重个人利益取向,以个人主义为准则,而传统社会调集体利益,把团体的共同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第三,在价值取向标准类型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现代社会强调普遍认同的原则标准,而传统社会则实行差别对待的原则标准。第四,在个人社会地位的选择方面,表现为成就和先赋的对立。现代社会以人的能力和成就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传统社会偏重于人的先赋条件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第五,在对社会对象的兴趣范围的选择方面,表现为针对性和弥散性的对立。现代社会的角色关系是针对性和专一性的,而传统社会的角色关系是复杂性和弥散性的。

根据西方现代化理论两极对立的模式,凡处在模式一极的是传统性特征,而处在另一极的则是现代性特征。“现代性”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性,实际上是以西方现代性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明显地体现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其错误在于将世界复杂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简单化概括,即以偏概全,进行了如下的推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化就是理性化,理性化就是普遍化——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成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选择,忽视了基于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内外环境等因素在现代化选择中的影响,忽视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转化与互动,把传统性仅仅理解为现代性的阻碍因素而非精神资源,不仅在理论上无法说明现代化的历史而且也在实践中无法指导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不论其成功还是失败,都无法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得到合理解释。因此,一些当代的现代化理论家如布莱克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这一结论没有准确反映出现代化的过程和实质,错误根源在于传统与现代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布莱克认为:“从长期来看,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

1

比或多或少原样照搬西方的制度更为有效。他进而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不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认为现代化是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在方法上反对截然对立的“二分法”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东方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状态,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无论那种模式的现代化,都要求传统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这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1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8d5f350b4c2e3f5727639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