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台湾“闽南人”受众族群观察》,欢迎阅读!
台湾“闽南人”受众族群观察
闽南人在台湾被称为“本省人”,他们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对台传播中,只有把对“本省人”的传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目的、体现传播效用。面对特定族群需要特定方式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台湾“闽南人”族群的主要特征,发现两岸闽南人差异与共同点,从而为新时期对台传播找寻切入口。
标签:闽南人;受众观察;对台传播;共同点
闽南人的情感和利益是维系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他们拼搏、传统、尚草根、热心重情、懂得感恩。另一方面,他们矛盾、好内斗、爱反抗、固守本土、惧怕竞争。依据“行政院客家委员会”2010年至2011年的台湾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分布上,“福佬人”(即闽南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大陆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1],可见闽南人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和重点,他们主要集中在台南地区,称自己为本省人。拥有着根深蒂固的闽南文化的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相信外来政权能带给他们利益。闽南文化共性让两岸闽南人拥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本体意识、祖宗观念、亲缘义气、拼搏精神。巧妙利用其特点在对台传播上,才可能真正做到“向下沉、向南移”。
一、本是同根生
台湾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有数量巨大的闽南移民,“九死一生跨过黑水河”,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贡献毕生心血。长久以来,他们怀抱“原乡”思想,希望能在来日光宗耀祖,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被抛弃、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所以台湾是“悲情”的,正如罗大佑的歌中唱的,它像“亚细亚的孤儿”。闽南人作为台湾主体,他们在长久的反抗中牺牲最大,贡献最多,他们认为自己是台湾的主人。百余年的焦虑,使他们愿意内耗,相信神明,小富即安;但他们不愿竞争、消极面对变革。历史让闽南人很难再相信所谓承诺,相信的只是自己的拼搏。面对闽南受众,需要倾听,需要体会他们的“悲情”。对台湾南部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政策传达、经济邀约上,侧重点应该要唤醒闽南人“根”的意识,淡化目的性,潜移默化施加影响。
二、台湾闽南受众主要特征 (一)崇尚拼搏,敢于反抗
早期闽南人跨越凶险的台湾海峡,靠着“拼搏精神”来到荒凉的台南平原奋斗。现在的南部人仍然沿承闽南人热爱开拓,敢打破常规、敢重新开始、敢尝试新鲜事物等特质。“爱拼才会赢”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最早的闽南人迁台就源于对政府的反抗,历经了与荷兰、西班牙殖民者、明郑集团、清朝统治以及日据时期和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台湾人的反叛精神不断强化。台南人的祖先,不仅要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斗争,还要迎接一批批的新移民与殖民者,为捍卫自己的权益,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加之生存的刚性需求,内部纠纷也极为常见。清朝统治期间,有记载的械斗如“闽粤斗”、“漳泉拼”、“闽客斗”就达60多次,极其惨烈。发展到今天,单通过台湾政坛戏剧化的演绎,闽南人为争取利益,不惧内斗,不惜内耗的性格可见一斑。
(二)注重传统,畏惧变革
闽南人的“原乡”意识,让他们倍加珍惜故乡的一切,对传统风俗自然非常看重。如今南部多数县市依然保留着或好或坏的故乡传统。南部人思想保守,因此“重农意识”让南部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农业基地。多年的经营,闽南人也逐渐将对
故乡的思念转化为对所在地的认同。伴随移民融合,建设水平、文明程度提高,闽南人对本土的认同愈发深刻。
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闽南人,“稳定的生活”成为必须。因而,闽南人怕受到外来事物冲击、拒绝改变。全球化、科技普及、企业迁移等现状都让他们感到生存压力倍增。台湾“本省人”对非本地的事物抵制较为,甚至会反对全球化、不接受ECFA。
(三)心怀悲情,期待成功
台湾岛孤悬海外,数百年来不受当权者重视。李鸿章对慈禧太后说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爱,弃之不足惜也”;日据时期台湾人文官做不到科级、武官做不到校级,造成了台湾人普遍的“弃儿”心理。1949年被国民政府收复后,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二八”事件,当局捕杀了许多“本省人”,又加剧了闽南人的悲情意识。直至今日,“二·二八”依然是政党争取选票的工具。
台湾闽南人特别爱面子,什么事都要风风光光;丢什么也不能丢了面子。南部人争取权益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称之为“出头天”意识,一个本省人的成功就是整个族群的成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台湾人愿意相信陈水扁。同时南部人为追求“出头天”,所作所为的确出人意料。
(四)热心重情,易被利用
到过台湾南部的人都会感觉,南部人更热心善良、民风淳朴、待客热情。他们重感情、重义气。作为农耕社会和传统手工业区,家族、宗亲、血缘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加上“搏感情”的推动,宗族观念越来越强。家族关系,让南部地方派系成为选举的关键力量,地方派系倒向哪,基本就能确保其当选,各宗族各派系之间利益也不断交换。
由于这种宗族观念与抱团思想,给那些依靠不法渠道发家致富的人以可乘之机,许多南部民众因此受害不浅。南部有句话“帮亲不帮理”,在是非面前,他们更愿意以亲疏远近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岛内政坛恶斗不断,蓝、绿支持者,多站阵营、少问是非。例如陈水扁贪腐铁证如山,却仍有南部民众全力支持,其子陈致中也能高票当选台湾“立委”。
(五)知恩图报也报复心强
早前的台湾移民多是成帮结社、投亲靠戚,共同在台湾土地上开垦经营。为了基本生存,只能更加团结。但若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先民们也不惜用械斗、暴力等方式夺取资源。即便是日据时期,民众内部为争利益而发生的械斗也时有发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内部团结又报复心强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范围非常广,分布也复杂、纠缠。从地理上看,台湾有南、北之分,或者是中、南、北之分。选举时期,这种人脉分布的范围就非常明显。南部选民偏向支持绿营的“民进党”,北部选民偏向力挺蓝营的“国民党”,而中部选民就像一座天平,以浊水溪为界,蓝绿双方基本五五分成,因此中部也是选举中双方较力的关键力量。三、两岸闽南文化对传播的影响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就认为:简单看待两岸文化相同性是不对的,台湾与大陆存在共同性,但不是相同性,所以对于能在大陆行得通的传播方式,在台湾就势必需要进行更改。总体说来,这方面的差异有历时性和同时性两种差异[2]。
历时性差异表现在虽然今天各种文化处于同一时空,但因现代化程度不同引起了不同的差异[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整体文化程度提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如今的台湾,在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进
入了世界先进行例。而大陆文化现代化依然方兴未艾。两岸闽南人的差异正是体现了以上不同。如今的台湾闽南人多已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处于中产阶层,甚至部分已经成为了台湾精英。现在的台湾闽南人大多数都会比对信息的对错利弊,接受双向信息传播,依靠理智和自身判断对事物作出解释。如何把宣导政策和灵活应对相结合,需通过什么方式把大陆诉求不被曲解地传向岛内,如何找到台湾主体需要的传播要求,怎样找寻台湾闽南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与之沟通,成为大陆现阶段对台传播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同属于大中华文化,但因地域不同,同样处于前现代化时期,就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色彩[2]。台湾文化由移民、海岛和乡村三种文化为基调,而大陆文化是具有大陆性的中原文化。虽说台湾文化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之中,但历史地理特殊因素和时代演变也将差异逐渐拉开。两岸闽南人都具有台湾文化的特性,只是这样的特性在台湾显现更深。具体说,这样特点要求传播者要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能把握高知人群诉求,做到体现共性和淡化差异的平衡。
诚然,两岸的共同点更多表现在主线和大方向上。两岸文化之间能找到相互联系和共通之处。台湾经济的起飞原因,不仅因为有较好的现代化条件,国民党赴台携带的黄金、白银和美元,美国人的援助,而且根植于中国人的勤奋工作和节俭储蓄,这正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3]。学者杜维明则认为:在儒学传统观念影响下,东亚现代化(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表现出连贯的治理观和领导观[4]。两岸文化都在进步,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普遍来说,两岸之间的共通之处是贯通始终的,而不同的地方就好像餐前小菜或餐后甜点,只起到丰富餐桌的作用,并不能看作主体。所以传播者不应退缩、不要妥协。需要发现和把握闽南文化大方向,细枝末节再做修改装饰,循序渐进提升传播效能,有耐心有决心就会达到预设效果。截至2011年4月,台湾南部地区人口总数为704万人,其中大概有677万是在民进党执政的“绿色版图”之中,占到台湾人口近三分之一。浊水溪以南的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和屏东县六个县市的95%以上民众是本省人。而逐步争取到这部分人的理解认可,才会将对台传播落到实处。
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对台湾闽南人传播的切入点。两岸民众都希望更多利好,能在宽松的大环境下找到更多机会,都希望能拥有实际好处。传播者要因势利导,淡化政治色彩,强化交流意识,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真实需求,通过变革节目形态、创新节目方式,真正实现传播目的、达到传播效果。坚信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更加自信地与其进行平等交流;同时要重关怀,有耐心,真心对待已知受众和潜在受众。真正把对台传播做到“向下沉、向南移”。
参考文献:
[1]政院客家委员会,编印.政院客家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99年至100年“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2011.
[2]俞新天.两岸关系中的文化认知问题[G]//2010年台湾研究优秀成功奖获奖论文汇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戚嘉林.台湾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4]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72ee0e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