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苏轼 赏析

2022-04-13 22:13: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昭君怨 苏轼 赏析》,欢迎阅读!
昭君,苏轼,赏析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背景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

次年二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柳子玉是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既是姻亲又是朋友。《东坡集》。苏东坡堂妹夫柳仲远之父,与东坡善!

柳子玉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善作诗及行草书。 情感:

离别愁绪 分句赏析

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惊破”体现了梦被惊醒之后似有非有的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可见本是好梦;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述了惊梦后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新月而非满月,人也不得长久团圆);雾气弥漫在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宛若愁绪。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此时的好友分别更会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一句设想离别的人乘船离岸逐渐西去,送别的人矗立江边,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词人运用拟人手法,以“飞絮送行舟”体现难分难舍之情;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表达人的深厚情意,含蓄隽永。 通观全词

词中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景物,蓄隽永。此词上片写了“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意象,从视觉、听觉方面进行描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浩淼幽清的画面。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词人在众多的景物之中,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上片用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可以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 名家点评:

俞平伯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诗意实是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1b17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