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精神演讲稿范仲淹

2022-08-12 20:06: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忧乐精神演讲稿范仲淹》,欢迎阅读!
范仲淹,演讲稿,精神
忧乐精神演讲稿范仲淹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范仲淹之后,陆游等后世士人同样也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被广泛传诵的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该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能在忧患中崛起,转危为安,阔步向前。近千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文化影响是不可缺少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忧乐思想的基础——忧患意识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忧患意识萌发于青少年时代,贯穿于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任内。其《岳阳楼记》是对平生忧患意识的精辟总结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这年七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且禁民淫祀,并奏请减免盐茶税,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

(二)进亦忧,退亦忧

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后又升参知政事,但他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国忧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措施,并主持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仅进行16个月便夭折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天圣八年(1030年),因直谏被逐出京城任河中通判的范仲淹,听说朝廷打算建太乙宫,要耗费巨额资财时,立即上疏反对。庆历新政夭折谪知邓州后,他仍坚持“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范仲淹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为国家、为民族、为黎民,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也塑造了自己的高大形象

二、忧乐思想的核心——“不欺”精神

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新科状元贾黯回邓省亲,专程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策。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终身践行,官至御史中丞。他遇事敢言,无所顾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无疑得益于范仲淹的“不欺”精神。

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道德操行的高度概括,是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他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都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欺”的信条,正是这种“不欺”精神,才使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千年而不衰。在如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发扬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三、范仲淹的忧乐人生观与社会荣辱观

一种文化如果久远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与传承,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涉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文化最终成果是人格,集体文化的最终成果是社会人格。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从艰难的童年到步入仕途的64年人生中,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代表作《岳阳楼记》震古烁今,民胞物与的襟怀,“先忧后乐”的荣辱观,正是倾其一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操是他高尚荣辱观的具体体现。“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荣辱观念的树立,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把个人的荣辱观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之中。

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自从成为朝廷命官,“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但是,仕途险恶,人心叵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挥之不去的如影随形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只有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被贬谪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他虽三次被贬出朝,却无怨无悔,“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18e029f4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