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玉案.元夕教案》,欢迎阅读!
《青玉案﹒元夕》教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组 祁艳
【教案背景】
2011年9月,我校迁入新校区,教学设备先进,教室皆配备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每间教室都联网,教师在课堂上即可利用互联网实施教学。
公元2012年2月7日即农历正月十六,是开学第一天。开学前夕正月十五晚,笔者所在市市区举办了大型焰火晚会,各种焰火花灯百花齐放,晚会现场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新年刚过,学生返校,尚且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自然入境,进入学习的情景中呢?鉴于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这首《青玉案﹒元夕》作为新学期第一课,既可以烟火晚会入情,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高二《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 【教学课题】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青玉案﹒元夕》。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高二上学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对于选修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教师施教的自由度较大,只要能够入情入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千古名句,学生自是不陌生。但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意,更鲜有学生知道辛弃疾“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体会这一情感的复杂性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
师: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 二 、释题
① 青玉案,词牌名
② 元夕,题目。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互联网查询,查找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 三 、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四 、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思考: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
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③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思考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人所寻找的“那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辛弃疾生平遭遇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①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这个人正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明确: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3、四读诗歌,品味手法
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背景渲染来塑造“那人”的形象的?
明确:对“那人”的形象,词人是把她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连用两层比衬的手法来塑造的。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衬托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五 、五读诗歌,总结全诗 六 、拓展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e724c39ec3d5bbfd0a74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