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一、按下面的要求写出有关语句: 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 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 表现社会生活平静:
表现人民生活和平欢乐:
渔人最羡慕的是桃花源中的哪一点:
从文段中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 二、写出词语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6.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古义: 今义: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古义: 今义: 9.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 ②既出,得其船 ( )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 )
五、“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之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2、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来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3、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潮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笑他们不爱故乡故土
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①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世界。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5、文中沿用至今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6、从文段中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
七、比较阅读练习: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渔人甚异之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3、阅读理解。(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六)、1、(1)觉得奇怪 (2)类 (3)拉,带领 (4)接近 2、(1)源中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就问他从哪里来。(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4、(1)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2)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d5f86cb84ae45c3b358c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