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读书笔记中国文脉

2022-08-21 21:06: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陌生人读书笔记中国文脉》,欢迎阅读!
文脉,中国,陌生人,笔记,读书
陌生人读书笔记中国文脉

宋朝之后自然是元,一个短促的,我们甚至有点陌生的时代。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但在这样一个汉人地位空前底下的时期,文脉却依旧有人捡起,而这些人中,有些竟不是汉人。

“陌生人”这一章节里就写耶律楚材,辽国皇族,成吉思汗的座上宾,耶律楚材善诗文,或许除了萨都喇,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诗文高手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了,这三人,不是汉人,却深谙中文词意,不是汉人,却凭汉文流芳百世。“陌生人”的章节里还写到了丘处机,余先生说:“那位丘处机是道家宗师,耶律楚材与他加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儒、佛、道齐全的中国文化精粹结构,出现在成吉思汗身边。”在这其中,提炼出了“息战、戒杀、尊生、节制、敬天、爱民”的思想,这些思想使成吉思汗发生了重大变化,元朝最终没有把中原的汉人赶尽杀绝,农耕文明保住了,游牧文明的火焰没有蔓延进中原。

耶律楚材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是难能可贵的,余先生说,血统无法选择,就加重了文化择的责任。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时代呼吁护生爱民,在窝阔台时代又实施理性管理这为蒙古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做好了文化准备。从元朝的文化转变,余先生谈到了人格的结构,第一个:背后的民族身份模糊,中间的文化身份明朗,眼前的行为身份清晰,我觉得,这就是耶律楚材这样的中华文化继承者的形象;第二个:夸张的背景,模糊的文化,迷失的行为,余先生说:“也许,在我们中国,最普及的是第二个人格结构,因此耶律楚材显得那么陌生。他呼吁:“什么时候,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千里跋涉来到人世灾祸的第一线,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背景身份,切实地以终极人性扭转历史进程……”

我想或许这样的人格结构才应该是我们的身份标识,现在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却把中文化抛弃了大半,谁记得经史子集,谁又谙小学训诂,当功利心充斥到生活角角落落,一句“这个学了有什么用”,尽可以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毁于一旦。甚至于,有时候看似继承和弘扬,实际却是囚禁与阉割,比如明朝最先兴起的文字狱,最为盛行的八股文。

一场大火烧断了《富春山居图》,一场战争,又使文化割裂成两半,在大陆,在台湾,余先生在说到明朝之前,写下了感叹:任何深刻的连接都隐藏着断裂,而且大多是爱的断裂,而不是恨的断裂。

明朝,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汉人王朝,但所谓大明,除了郑和宝船,除了永乐大典,我们还有什么印象?或许,是于谦的清清白白,或许,是神机营的雷霆万钧,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词,从此进入了我们的文辞——八股。不知道什么是八股文的人很少,知道八股文怎么写的人也很少,余先生在这一章节里用了一个标题“六百年郁闷”,明清,青花瓷工巧精致,但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在这两代已经弱了,散了,难以收拾了。现在中国人对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罢,都只继承了明清,这不仅是令人伤心的一件事,更似乎有种说不出的黍离之悲。

明朝的科举是尚文的,专门搞一个科目,曰明经取士,八股文规定了写作的规范并且颇有骈风诗范,要对偶,要用典,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写作的文句也要出自四书五经,文化,看起来再没有这样被朝廷重视,重视到将它作为科举的科目,掌握千万个人的命运,也主宰一个帝国的兴衰。但余先生很犀利正确地指出:“这一套制度,乍一看没有多少血腥气,却把中华文化全盘捏塑成了一个纯粹的朝廷工具、皇家仆役,几乎不留任何空隙。”我同意,尤其同意那个“不留任何空隙”。诗歌本是心灵歌唱,诗词的格律,只是音律和谐的总结,没有哪一项法则能打着“美”的旗号去约束人心,规定上升就是美,下降就是丑。当格律和规范框死了创作的题材,文化便遭到了奴役,那真的不再是心灵的歌唱,而是某些人酒桌上的玩具。“遭受悲剧的不是某些文人,而是全体文人”,因为,家园被围上高墙,统一了话语,划定了路线,锁定了出口,文化的浩劫,并非是那阴暗的十年,其实在郑和扬帆的时候,已经布下了阴霾。一个明朝科举,内阁勾心斗角,东林党上来,阉党又夺权,谢缙、


张居正、夏言、严嵩、魏忠贤、袁崇焕,分不清到底谁忠谁奸,唯有武将,抗倭援朝,力挽狂澜。“高压专制所造成的文化心理气氛,剥夺了精英思维,剥夺了生命尊严,剥夺了原创激情,后果非常严重。”在唐朝时,长安的街市上各国商人云集,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流连于胡姬酒肆,吟唱着葡萄美酒,歌颂着大漠孤烟;明朝时,紫禁城的宫苑内皇帝很少务正业,文化鹰犬肆无忌惮,可以说封建礼教在那时候,有了“吃人”的形象。这使得后人迁怒于儒学,迁怒于孔子,殊不知那是有明一代的改造,他们改造了文化中的一柄思想利器,如果要毁了它,也会毁了文化本身。

明清的小说是难得的,戏剧更有创造性的贡献,我们的戏剧没有落后于世界,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戏剧,都一直流传至今。清末民国初,中国近代,大家渐稀,再无伟人,但近代却做了两件好事:破读甲骨文、推广白话文。甲骨卜辞,不仅寻到了中国汉字的源,更寻到了文化的脉,我们知道我们的汉字怎样演变,并且,由于白话文的推广,更多的人学会了掌握文化的载体,古代、未来,在我们手里打通了千百年的脉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b59f0e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