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1

2022-12-05 19:26: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1》,欢迎阅读!
人类学,理论,第二章,发展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1、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持续殖民的过程,欧洲人越来越多地面对在体质和文化上都与他们迥异的人群,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2)人们对于是否应将这些非欧洲人视为真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无法确切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体质和文化的差异;(3)当时流行的解释基于传统的宗教观点,不是根据系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在这时,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可能的解释,而进化论就成为了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进而发展成为人类学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释了其生物进化论。1871年,他又发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明确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启蒙哲学崇尚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提倡理性、自然、利益、秩序和进步。在这些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了社会进化论。这样,以斯宾塞社会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道构成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

2、谈谈泰勒等人的残存法和信仰研究中的进化论。

泰勒认为,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进步,而人类看待世界的三种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科学的方式,代表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残存,就是仪式、习俗、观点等,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而来的较古老的文化的证据和实例。这样,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作为文化历史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泰勒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animism)。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成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先民们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范灵信仰。之后,范灵信仰发展成祖先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种一神崇拜。

3、说明传播论的要点及其局限性。

传播论的要点:(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文化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性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的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传播论的局限性:传播论以分散的特质及其机械的组合来解释文化,甚至试图构建文化史的方法,遭到了激烈的批评。这些批评者们认为,社会文化是超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结构和面貌。因此文化研究者必须考虑文化自身的主体和能动性,承认社会文化有选择、排斥及整合外来文化要素的能力,而不能任意地对文化进行拆分和组装。

4、试指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的要点并作简要评述。

博厄斯历史学派内部的一些年轻的学者主动从其他学科吸收知识而提出了文化模式论。这些人类学者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理学派。将文化模式论用于解释人与文化关系,就形成了文化与人格理论

他们认为,个人是通过对文化学习、适应来掌握应付环境的手段的,因此文化对人的个性、认识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5、杜尔干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杜尔干认为,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整合,但已经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体。他坚决反对依据个人或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的做法,并强调社会现象只能依据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

除了社会整体论和社会决定论之外,涂尔干的理论中对人类学有普遍影响的概念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


接受的共同的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点,不是人直接从经验中取得的。对于杜尔干来说,这种集体观念就是社会事实,而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事实。

以杜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关于社会整体观、集体意识、集体表象的论述,成为后来人类学对于文化整体性、功能、文化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人类学研究非西方的思维结构与模式也起到了启蒙作用。

6文化功能论和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区别,在于对功能一词的理解不同: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功能论主张,习俗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借用杜尔干的理论,认为每个习俗的功能就是它在维系社会系统整体性中的角色。

7、新功能论在何处?

由格拉克曼(Max Gluckman)提出的新功能论(neofunctionism)成功地将冲突带入事物的正常框架中。他指出,社会结构并不是像马里诺斯基所说的那样以永恒的平衡为特点,冲突才是社会组织的本质社会的真正特点在与其内部的群体倾向于拆分segment)。也就是说,社会是在冲突中获得统一的,而冲突就是统一的表现。

8、马林诺斯基等人创立的田野工作及民族志方法有哪些特点及局限性?

特点: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倡导的功能论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功能学派把人类学从书斋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现实,从对文化的主观构建带到了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最后,功能学派确立了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典范。

局限性:功能学派所观察的社会文化系统,基本上局限于某个小群体或村落,并把它们视为没有历史的孤立单位。这不仅忽视了外界世界对文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功能论者强调社会是由一群处于平衡状态又相互支持的要素所组成的,他无法解释社会化的变迁。

9、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对于中国人类学来说,功能学派的意义尤为重要,早期的代表作品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台头:一个中国村庄》等深深的刻下了功能论的烙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930e1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