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BBC艺术的力量》梵高篇观后感》,欢迎阅读!
《BBC艺术的力量》——梵高,你的画作正如你的人生
《艺术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放眼于波澜壮阔的漫漫历史长河,透过各艺术家独具特色的作品,讲述了艺术大师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本片再现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8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而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梵高。
记录片由梵高的独白“西奥,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开始。简陋的小屋里,昏黄的光线中,主人公的脸上带着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神情。这让我也不禁融入到那样的一种情景中,开始思考着:梵高,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麦田鸭群》 ,一幅极具革命意义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巨作,也是梵高卖出的第一幅画。他的这幅绘画中充满了狂暴、激烈与压倒性的情绪,仿佛是一声长远的嘶吼,久久萦绕在观众的心头。而他本人也因这幅画被艺评人誉为未来的天才,然而这样的他却在几星期后自杀而亡,为什么?!相信大家都与我有着同样的疑问,然而纪录片却并没有在这里给出我们解答。
时间回溯到梵高学画之前,彼时的他虽然对艺术有着深切的热爱,却始终没有将艺术放在第一位,寻求救赎才是他最为看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煤油灯昏黄,蒸汽轰鸣,行人匆匆,展现着这座城无法掩盖的纷乱与肮脏。有着坚定信仰的梵高坚信自己是穷人的救星,奔走于下层人民之间,当起了一个传教士。而起初他执起画笔也只是因为想要以这种方式传道,也就是说,艺术从一开始在梵高心中就是救赎与慰藉的象征。《吃土豆的人》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画面色彩厚重阴郁,描绘了贫苦农家晚上在昏黄灯光下吃土豆的景象。他以粗拙的笔触描画了人物满布皱纹的面孔与骨瘦如柴的身体。人物吃着土豆手是粗糙的,因为这双手也是那双曾经费力挖掘土豆的手,是那双劳动着的手。然而梵高的这幅饱含着力量的画作却注定与当时流行着的明快轻柔的画风格格不入。
而此后的梵高舍弃了黑暗的北国风格,开始变得明亮多彩起来,游走在了印象派的边缘,而这也促成了他与高更间的相互欣赏。其实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除了时运不济好像就再也说不出其它,一个是获准在艺术边缘徘徊的阴险股票经纪人,一个是在泥泞中打滚浑身酒气的传教士,而梵高却坚信这样的他们在创作上将经历某种融合,并爆发出惊人的艺术的火花。梵高对于宇宙的顿悟,对于光影变幻融合的领悟,对于美妙的色彩的体味,却都在没有高更陪伴的情况下默然发生。在那个等待高更的充满着愿景的夏季,梵高不停的挥笔作画,而这一切都在高更的到来中结束。起先颇显得兴味盎然的友好竞争逐渐的变了味道,这种竞争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促成二人艺术的融合,反倒是益发增大了二人之间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层面上的,更是两人艺术哲学与信仰层面上的。因而这种差异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梵高在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态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而他与高更,也就不欢而散。
此时的梵高已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疾病,他更能敏锐的感受这个世界,一株花,一棵草,一阵风都能加深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那些灰色而又酷热暗涌的作品,正是他于病痛、疯狂、沉沦中挣扎着抗拒着的明证。疯狂可能随时会将他吞噬,可是,谁要管那么多呢?他只是趁着清醒的时刻,挥动着自己的画笔,此刻的他已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他的画能否被西奥卖掉什么的,早已无关痛痒,不再重要。画中的每一个漩涡,都是他心中的不安与忧虑,每一个细腻而又粗狂的笔触都是他心灵的地图。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麦田群鸭》,此时再看这幅画,其中的色彩亦如梵高本人一般摇曳着颤抖着,画面处处流露出一种紧张和不详的预兆。而此时他的生活却失去了根基,一直以来支持着他的西奥似乎也动摇了,梵高失去了希望,放下了画笔,举起了枪。他的生命在他登上了艺术巅峰的时刻戛然而止,正如他的画作,粗狂而直接。人生无常,也许无言的死便是无限的活,他的画
流传至今,也将继续流传下去,点醒、感化每一个看到他作品的人。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的人生都是紧密相连的,艺术即人生,我想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受。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艺术,不懂什么专业的技巧手法,愚钝如我只能体味那一幅幅作品背后,艺术家本人或急促或平静的呼吸。
“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是虚无缥缈,是离经叛道,还是个讨厌鬼,简言之就是个人渣,就算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有朝一日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4b83d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