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2022-12-17 15:2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06)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53、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54、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即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依靠对事务的直接感知,同时思维也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5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这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56、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57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58、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59、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60、演绎推理: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它的简单而典型的形式是三段论。

61、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也叫主动词汇。

62、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半左右。 63、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

64、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它在4岁左右出现。

65、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66、语音知觉:是指对语言中语音的辨别。即能够辨别语音的差别,再进一步则能够说出语音的名称。

67、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68、消极词汇: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

69、内部言语:是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语言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70、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的情绪表现,如,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

71、情绪的深刻化:指情绪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72、美感:指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73、压力感:指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其困境,由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74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75、情绪的丰富:指(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76、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77、直接动机:是指与具体行为目的直接相连的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的关系之不同,可以把幼儿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78、意志:是指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79、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近远规律”

80、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81、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

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82、首尾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83、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问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

84、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

85、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86、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7、兴趣:是指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88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89、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90、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91、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指向性方面。

92、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3、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4、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95、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96、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97、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98、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99、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100、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01社会性发展(或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102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03、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移情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 104环境:儿童生活的周围客观世界,就是儿童所处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05、自然环境:是指提供儿童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份、养料等。 106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107P2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4)学龄期67岁~18岁。其中可分为: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4334f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