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文学理论2

2022-12-06 03:2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湘潭大学文学理论2》,欢迎阅读!
湘潭大学,理论,文学
第三章 文学语言

1.试举例说明语言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语言中的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语言的音义结合、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天生注定的,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而约定俗成的。词的语音和语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某一个意义不一定非得用某种声音代表,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从某个语言的生理或物理特性看不出它要与某个概念意义结合成语言符号的道理。例如:“猫”在汉语中用“mao”这个符号来表示,而在英语中用“cat”这个符号来表示。这说明,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声音在不同的声音里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又比如,汉语中shu”的声音可以表达“书、梳、输、淑、舒”的意义,英语中的“band”可以表达“带”“绳”“箍”“队”等意义。这说明,在同一语言中同样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几个意义。又比如,汉语中的“水泥”还可以用“洋灰”表示。这说明,同一语言中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语言中的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人为的、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改变这种习惯,就要重新取得社会的认可。

2.简述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的生成。

答: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文学语言包含在普通语言之中,它是后者的提炼、转化和再生。从发生学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学性的,因为语言原本是感性的、象征性的,并且是富有表现性的,只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日益朝符号化的指称功能和交流功能发展,而丧失了它的文学性,或者说诗性。

.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它是技巧处理后的产物。人们在欣赏文学文本时,首先关注的不是文本的所指,而是文本的能指。

.一方面,文学语言必须遵循日常语言的基本法则,否则就无法传达现实意义或审美意义。另一方面,文学语言又使日常语言发生改变,服从自己的法则,也就是说,日常语言必须服从文学语言、适应文学言,文学语言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超越了日常语言。当然,这种超越是有限度的,它不能从根本上违背日常语言的法则,否则就会令人看不懂,审美意义也无从产生。

3.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答: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指文学语言所指称的对象具有形象逼真性和具体可感性等特点,它受诸接受主体的各种感官,能引起接受主体丰富的形象联想。

.从文艺心理学和接受美学来讲,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最易于加强读者的感受,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进入艺术境界,达到审美的目的。如杜甫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些诗句的内容显然在生活中都不是真实事实,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由于他们是形象性的语言,他们符合人类真实的情感体验,表现了心灵的真实感受,符合文学诗意的逻辑,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文学语言要获得形象性,必须很好地掌握语言的创造技巧充分调动语言形象化的一切手段,选择最好的、最有形象性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方式。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语言修辞手段,使文学形象看到、被听到,甚至被触到。

.“通感”也是创造文学语言形象性的主要艺术手法。钱钟书在《通感》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如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把视觉描写成听觉。

.文学创作中,为了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或更好地理解某种道理,作者还往往采用“物象化”的方法,即通过具体地描绘某种景物的特点把情感或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也通过这些意象窥探到了作者常年漂泊的哀愁。

4.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特点。

答: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鲜明生动,而有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突出表现在声音、绘画和建筑三个方面。文学语言的声音美主要来自于声音的锤炼,如音节匀称、合辙押韵、双声叠韵之美,等等。文学语言的绘画美主要靠选择各种色彩词和形象化的词语来塑造形象,描绘各种生活画面。文学语言的建筑美主要靠篇章结构的安排,句式和句群的整齐和谐等。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从音节和谐、音韵响亮、节奏鲜明来说,具有绘画美;从对仗工整、句式整齐、结构严谨来说,具有建筑美;从统一表现的语言风格来说,具有绚烂美、谨严美等。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还来自作者主观情感对语言的渗入。艺术创作中,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自然主义的描绘,而是充满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再造意象”。如“太阳”是物质太阳的符号指称,太阳本身的种种形象特征,如圆的、热的、会发光等,在“太阳”一词中没有任何表现;只有到了作家的笔下,“太阳”一词才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情感性是紧密相连的。作家用语言塑造形象时,将自己的情感融贯其中,使形象充满生气,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5.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模糊性的形成。

答: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的非确定性、非精确性和相对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一方面来自语言本义的不确定而形成的语意模糊现象,另一方面也来自作者有意创造的模糊表述。文学语言在描述对象时具有不确定性,而不确定的客体能给感知带来认识上的多样性、动态性、灵活性,能扩大人们思维活动的空间,增强人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首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来自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语言的功用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准确地表情达意和精确地描述客观事物。但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如此深奥复杂,单纯的大喜大悲少见,经常是悲喜交加或百感交集,语言对此不可能完全无误地表达。

.其次,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来自作品表现客体的模糊性。文学表现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和充满活力的内心世界。客观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千差万别,充满着特殊性、偶然性、相异性,即使同一种类的事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朦胧混沌形态,呈现为一些边缘不清、复杂多变的模糊集合。

.再次,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来自创作主体的多变性。从创作主体来说,由于文学的审美需要,作家对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不可能用一套十分精确、清晰的物化代码来反映。作家内在情感的丰富性与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6.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留白”现象。

答:一.“空白”是语言暗示性的存在形态。文学要表达情感和思想,它不得不写,而它所流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恰恰是没有写出来,也不能完全用词语表达的“空白”“留白”是文学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通过语言把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完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作者也不会这么做。相反,一部好的作品总是希望有读者的参与,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会以暗示性的语言,在创作时留下让读者想象的空间。

.在一部作品中,并不是用语言对事物描摹得愈细和愈繁,唤起读者的想象就愈真切和愈丰富。过多过细的文字,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特别是那些详尽琐细的静态描写通常费力不讨好。所以,文学语言需要有“空白”“为定点”,推动、诱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也正是由于作家、诗人在作品中有意留下的“空白”“言外之意”,作品才不仅“可读”“可感”、还“可塑”,具有品味不尽的艺术魅力。如元稹的《古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诗是写“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但作者并不明白写出,而是仅用“寥落行宫、白头宫女”的意象来表述,大量空白的地方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增强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也使读者对这首诗有较深刻的印象。

7.试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特点。

答: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指通过对日常语言以及前在的文学语言的违背,创造出一种与惯性语言不同的、特殊的语言符号,从而使我们获得陌生的审美感受。

语言陌生化是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语言上的具体运用,它从语言学角度强调文学的独特性在于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2117e5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