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和风水之间的关系》,欢迎阅读!
浅谈 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和 风水之间
的关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中呈现回归趋势。风水理论属于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理论,其讲求的是天道与地道,即天文、地理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论的探索核心在于寻求一种生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在内容上,风水理论呈现多样化特征,既包括建筑学和生态学同时还包括景观学。因此,本文对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对于风水理论回归现代建筑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2.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3.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4.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5.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别分析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说明了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核心思路以及指向原则。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作为风水理论中研究的基本方向,三者在表达生态、社会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均希望形成一种和谐的发展模式,即环境与建筑的协同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这也是风水理论重回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践建筑物规划时,要兼顾自然风貌,使得建筑物与自然万物共生。
参考文献:
[1] 刘文佳.现代教学建筑空间与“开放式”教学[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 段然,文剑钢,郭晓阳等.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环境研究[J].价值工程,2013,(22):125-130.
[3] 王颖超.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8b8e2bf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