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两次改名看陶行知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从两次改名看陶行知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国时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他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有人曾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书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简介,三大主张
他一生坚持教育救国的信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要理解陶行知这位“行动理论家”的思想,说到底还是要从“行知”二字入手。
二、第一次改名
他早年研究王学,信仰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 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对立。 三、第二次改名
然而,他在投身教育事业多年后,却悟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与王阳明的认识论截然相反。在他43岁的时候改名为:陶行知。以此来说明知识的来源,强调从“行”中得来的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这根本之知就是亲知,另外两种则是闻知和说知。他把知分为三类。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解释说:“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送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从“行”中得来的知。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讨论:
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你有什么看法?
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朱熹的“知先行后”,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陶行知的两次改名。表面上看就是一个“知”和“行” 的顺序问题,但是它肯定不会像讨论“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这般没有意义。它他的意义在于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确立教学方式。今天我们的课改的重点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陶行知就在对“知”和“行”思考中提出了“生活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今天我们看看他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学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四、“教学做合一”
他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要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即为了“做”,而“做”得成功与否,则往往取决于行动的过程主体驾驶能力,因此,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应在“做”中学,要勇于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掌握、贯通知识,又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使“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第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单纯的教,学生的责任也并不是单纯的学,教与学都应该根据做的方法来进行,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学做”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讨论:
“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学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仅仅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他教育思想的精髓则是“生活即教育”。而这一思想的来源则是他的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杜威。下一次我们再次走进陶行知和杜威去看:生活即教育。
最后让我们在一段视频中感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83e495677232f60ddcca1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