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震救灾看中国政府人本理念

2022-05-25 23:3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抗震救灾看中国政府人本理念》,欢迎阅读!
抗震救灾,中国政府,人本,理念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政府人本理念

摘要: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抗震救灾的中心工作,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抗震救灾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公布信息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设立全国哀悼日,表达社会理性情怀;即着重对灾民的物质援助又注重对灾民的心里救助。



关键词:抗震救灾 以人为本 知情权

党中央在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观念和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人本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中人本思想的理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片面的、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作为根本和核心,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予以关怀和维护。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前提。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部署、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正在发生着由观念形态向制度形态转换这样一个事实。正因如此,无论在国际国内,我们国家的人气指数可谓急剧上升。尽管救灾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但是及时梳理和总结这次地震中的经验,对于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方向和具体措施的部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抗震救灾的核心工作

在突发的重大灾难面前,中国政府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把救灾出发点放在以救助民众生命和保证民众的安全为上。中国政府领导层,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指挥救援工作其视民如子的情怀,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和尊重;灾难发生后,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指导,十几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迅速从废墟下抢救人员,即使在72 小时黄金救援期过去后,仍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在救灾中,对外部援助持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除了积极接受国际社会在物质和技术方面提供的支持和援助外,更是首次开放多支国外人道主义救援队进入四川救援,这些措施和决定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灾区人民生命的尊重, 充分显示了尊重生命、尊重人本身的责任政府形象。同时,抗震救灾工作中,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救援人员坚持人性对待遇难者的尸体,这不仅表现出对遇难者的尊重,也体现了对遇难者亲属的人文关怀。生命的拯救,对生命的珍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抗震救灾的核心, 尊重逝者的亡灵, 则是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和尊严的肯定, 体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对人民的无比尊重和关爱, 这一措施, 无疑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一次重要展示。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重与赞誉。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主张从生命主题切入反思抗震救灾中的道德现象,并认为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与尊重是多元社会中必须坚守的价值选择。苏州科技学院窦炎国教授认为,理学仅要讲生命至上,更应讲平等地关爱每一个生命;这种对生命平等尊重的绝对命




令,要求政府和民众在思维范式上实现从效率至上到以人为本伦理原则的转换。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则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强调每一个国人都应该以幸存者的姿态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学者们对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人本、民本、高效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政府应将此种公共行为延续下去。南京师范大学张之沧教授指出,地震灾害增强了政府与民众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政府不仅要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履行职责,竭尽全力关心生命,心公民的切身利益,还要将这种行为态度常态化。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认为,救人凸显人性之善,而救灾物资分配的公正则能彰显社会的良序与公正;灾区家园重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物质利益的公正分配。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教授也认为,救灾中的政府管理有一个分配正义问题,政府的公共管理要真正体现人本、人的生命至上原则,体现社会正义。



二、及时公开信息,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20085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汶川地震,中国政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坚定执行者。在抗震救灾中,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发布准则。及时有效畅通的信息布,也正在成为社会应急预案中的关键性机制。地震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通报灾情,告之真相;国家和地方地震局又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开放中外媒体到震区采访等等。这些措施,满足了民众对灾情信息的及时需求。信息公开,使广大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及时遏止了流言,避免了突发灾害可能引发的社会性恐慌情绪的蔓延,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民众信心凝聚、民族合力形成,这对于一个遭遇突发事件的社会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从此角度看,汶川震灾后的舆情传播,也正可看作是检验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逐步迈向成熟与理性的一面镜子。及时公开信息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显示了政府对民众的充分尊重和信任。而相信群众并依靠群众, 这既是领导方法问题, 政治立场问题。事实证明,相信并依靠群众,并且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的工作中,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抗震救灾乃至今后整个中国社会的建设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设立全国哀悼日, 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怀

国务院于20085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届时,降半旗、全民默哀、汽笛鸣响。当今世界,为公民的罹难设立哀悼日、降半旗,成为一种普适的国家文明准则。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的几天,由政府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也早已成为某种国际惯例比如,“9?11 事件发生后,美国将91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签署命令,宣布96日和7日连续两天为全国哀悼日等等。设立全国哀悼日这一举措,不仅弥补了一直以来我们缺少国家层面的集体祭奠活动的不足, 为重要的是,政府以这样的哀悼方式表达了一个理性的社会所应具备的情怀, 不要冷漠和淡忘公民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标志着我们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成熟,更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四、既注重对灾民的物质援助, 又重视对灾民的心理救助

汶川8.0 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所以震后无论是对受灾民众还是对救援人员及时进行心理抚慰和救助十分重要,这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重要课题。大灾难发生以后,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党和政府把对民众的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看作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事情,并进行了积极稳妥的部署和安排。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民众乃至救援人员实施大规模的心理救助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不仅显示了我国政府对生命救治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即由过去对单纯注重生命数量的抢救转向既注重数量的抢救,也注重质量的抢救,以此让这些经历灾难的人们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活下去。对灾民乃至救援者积极介入心理救助意味着领导层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解读有了浓郁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在心理救援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虽然我们的心理救援还有尚待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毕竟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以人为本是中国最古老的施政理念之一。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被明确列入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正在进行的汶川抗震救灾工作我们党和政府真正把人作为根本和核心,把对人的尊重、关爱落到实处,把人民的苦乐视为首要任务。摈弃了那种见物不见人、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以物为本的理念, 坚持万事人为先, 到一切以人为本位,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真正凸显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施政理念。



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党和政府对中国民众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 不仅缩短了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更使得全国民众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我们国家迈向富强的最根本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830f47f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