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2022-05-25 04:56: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0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

一、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国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也可以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16-17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Smith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而不是政府决策来决定一国进口什么商品和出口什么商品。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符合一国的最大利益。Smith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是现代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论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Bertil Ohlin改进了Ricardo理论,创立了著名的Heckscher-Ohlin理论

1. 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为各国的企业家打开了机遇之门,同时也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国际贸易能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一份机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都在日益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富裕起来。

SmithRicardoHeckscher-Ohlin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生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另外,他们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可以生产的产品仍能获得利益。如果一国公民购买某些别国生产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本国能生产,该国经济仍可获得利益。这种利益产生的原因是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能最有效率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在别国能更有效率生产的产品。限制进口经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内消费者不利。

2. 国际贸易模式

SmithRicardoHeckscher-Ohlin理论也解释了在世界经济中观察到的国际贸易模式。 对于不能用Heckscher-Ohlin理论解释的国际贸易模式得到一种早期反应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aymond Vernon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大多数新产品由发明国生产和出口,当新产品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后,就开始转到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甚至最终可能被出口到原发明国。

沿着类似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某些情况下一些国家分工生产和出口特定产品并不是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是因为某些产业世界市场只能支撑少数企业存在。在这种产业内,首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所建立起的一种竞争优势很难被撼动,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可以部分归因于企业捕捉先入者竞争优势理论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国家能在特定产业取得国际上的成功。除要素禀赋外,Porter指出国家要素的重要性,以解释为何一国在生产和出口某特定产品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3.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虽然所有这些理论都赞同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人们在向政府推荐政策方面存在意见分歧。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鼓励出口并限制进口的措施便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观点。SmithRicardoHeckscher-Ohlin理论分别为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提出了各自的理由。无限制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进口限制与出口鼓励都是违背自身利益并浪费资源的。新贸易理论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均能解释


政府为支持发展某出口导向型产业而采取一些有限的、有选择的干预措施的理由。

二、重商主义理论

有关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理论产生于英国,被称为重商主义。其主要观点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

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就是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一国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过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

重商主义理论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达到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

然而,由于通货通胀的因素,从长远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维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和积累金银。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即一国获利必导致另一国受损,这就使SmithRicardo有条件去证明贸易是正和博弈,即所有国家都能获利。但重商主义理论并没有消亡,新重商主义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而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一些人批评许多国家采用了新重商主义策略,同时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如中国。

三、绝对优势理论

Adam Smith认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Smith的基本论点是一国不应该生产可以较低成本从别国买到的商品。Smith也证明各国若按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然后交换,则对各国都有利。

绝对优势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内容为: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四、比较优势理论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当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时可能发生的情况,RicardoSmith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按照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分工生产最有效率的产品,而从别国购买自己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产品,甚至从别国购买自己能更有效生产的产品,这样做仍然是有意义的。

1. 贸易利得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的基本信息是:潜在的世界生产和世界消费在无限制的自由贸易下比在有限制的贸易下数量更大,即使一些国家生产任何产品均为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也可以发生。换句话说,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深入地指出,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 2. 条件与假设

该简单模型包括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模型假设一个简单世界,其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国家和多种商品;

模型假设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模型假设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

模型假设资源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地流动,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但现实世界中并非总是如此;

模型假设不变的规模报酬率,但现实世界中专业分工存在递减或递增的规模报酬率,即当一国分工生产某商品时,生产一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可能递增或递减;

模型假设各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存量,自由贸易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

模型假设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模型假设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

模型假设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的变化。 3. Ricardo模型的简单扩大

在上述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中放开三个假设并探索其结果。

A. 不能自由流动的资源

资源并不是总能轻易地从一种经济活动转移到另一种经济活动,其间会产生摩擦和使人们受苦。尽管Ricardo理论预言,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其成本,但这对于那些承担这些的人来说只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安慰。因此,政治上反对自由贸易制度的意见多半来自面临失业危险的人们。 政府通常放慢自由贸易的转变过程,以帮助那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失去工作的人进行再培训。推行自由贸易制度带来的痛苦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一旦这种转变得以实现,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将是巨大而持久的。

B. 报酬递减

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建立在分工的固定报酬率的假设基础之上,在固定的规模报酬率下,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资源数量是固定的,不管生产生在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的何处。但是,假设规模报酬率递减更加符合现实,如图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凸的,而不是直线。

假设报酬递减更加符合现实有两个理由。首先,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同质的,当一国试图增加某商品的产量时,很可能逐渐吸引更多的边际资源,这些资源的生产力不如最初使用的资源那么大,结果是增加同样数量产出需要更多的资源。另一个理由是生产不同商品使用资源的比例不同。

报酬点说明一个国家按前面所述的简单Ricardo模型进行分工是不可行的。分工的利益似乎在分工完成前已被报酬递减所耗尽,因而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国家不专门生产某一产品,而是生产一系列产品。然而,该理论指出,当处于贸易利益超过报酬递减的平衡点之前,分工仍然是值得的。因此,无限制自由贸易是有利的这一基本结论仍然有效——尽管由于报酬递减,贸易利益可能没有固定规模报酬时那么大。

C. 动态效应和经济增长

简单的比较优势模型假设贸易不改变一国的资源存量或利用这些资源的效率,这个静态假设没考虑贸易发生的动态变化。若放开这个假设,显然,开放一国经济从事对外贸易会产生两种动态利益。

第一,当来自国外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用于国内生产成为可能时,自由贸易可能增加一国的资源存量。

第二,自由贸易也可提高一国利用其资源的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能来源于很多因素。 *例如,当贸易扩大了国内企业总的市场规模时,就能得到规模生产经济效益;通过贸易还可以从国外引进适合国内企业的更好的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另外,开放一国经济


引入外国竞争可以刺激国内生产商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 一国资源存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动态利益将引起该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PF的外移。如图所示,PPF1移到PPF2是自由贸易引起动态利益的结果,由于PPF的外移,国家能比引入自由贸易之前生产更多的商品。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开放、参与自由贸易不仅可以产生前面已讨论过的静态利益,而且可以产生刺激经济增长的动态利益。

D. Samuelson的批评

Samuelson考察了美国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他的模型指出,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购买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更低的商品,如果动态影响使美国的实际工资率降低,那么可能无法产生净收益。此外,Samuelson还阐述了他对于服务工作的转移能力的关注。根据他的说法,当外国劳动力受过更好的教育生产率大大提升时,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这会降低市场的净工资率,或许足以抵消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

虽然如此,Samuelson还是承认自由贸易确实使发达国家获利。并指出,引入贸易保护措施来防止自由贸易将来可能损害美国利益,有可能会产生比贸易保护主义者所要防止的更糟的结果。

一些经济学家很快反驳了Samuelson的忧虑,他们并没有质疑他的分析,而是表示,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提升技能水平以达到模型中的情况,这些国家将很快进入报酬递减的情形。

五、要素禀赋理论

1. Heckscher-Ohlin理论

Ricardo特别强调劳动生产率,并以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Bertil Ohlin提出,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的。他们所说的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具有的一些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丰裕程度。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不同的要素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富,其成本越低。H-O理论预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从而试图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模式。与Ricardo理论一样,H-O理论论证自由贸易是有益的,而且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要注意的是,要素禀赋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Leontief悖论

运用H-O理论Leontief假定,由于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是一个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Leontief发现美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进口的更少。因为这一结果与理论的预言相反,故被称为Leontief悖论。

对于Leontief悖论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在生产新产品或革新技术产品上具有特别优势,这些产品比那些技术成熟和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资本密集度可能要低,因此,美国可能出口很大程度上使用熟练劳动力和创新技术产生的产品,而进口有利于大量资本生产的产品。

H-O理论的一个关键的假设是技术在各国之间是无差异的,这个假设跟事实有一定出入。技术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生产率的差异,而生产率会推动国际贸易模式的发展。最近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旦各国之间技术上的差异被控制,各国的确出口那些密集使用禀赋丰富的要素生产出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禀赋稀缺的要素生产出的产品。换句话说,一旦关于生产率的技术差异的影响被控制,H-O理论似乎就能获得预言能力。

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Raymond Vernon最初提出的。Vernon认为,很大比例的新产品由美国企生产并首先在美国出售。显然,原创企业认为,鉴于推出新产品时存在的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将


生产设备置于接近市场和企业决策中心的地方较佳。而且,人们对大多数新产品的需求主要依据非价格因素,结果企业能够对新产品收取相对较高的价格,不必在其他国家寻找低成本生产场所。 Vernon进一步认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介绍(引入)期:在一典型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当需求在美国迅速增长时,其他发达国家的需求仅限于高收入群体,这种起初有限的需求不值得那些国家的企业生产新产品,这就必然导致从美国出口新产品到那些发达国家。

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发达国家对新产品的需求开始增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国家的生产者在本国市场生产就开始有利可图了。另外,美国企业也可能在需求日益增长的那些发达国家装配生产设备。这样,其他发达国家的生产开始限制美国出口的潜力。

成熟期:当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成熟时,产品变的更标准化,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武器。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对成本的考虑在竞争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结果一些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的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这时可能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如果成本压力变得更大,生产转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当发展中国家开始获得超过发达国家的生产优势时,美国相对其他发达国家失去竞争优势的周期再次重复。这样,全球生产的地点开始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然后从其他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趋势转变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生产集中于低成本的外国地区时,美国从产品出口国变为产品进口国。

衰退期: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其他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致最后完全退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准确解释,理论清楚地解释了成熟工业从美国移出进入低成本加工地区的变迁过程。然而它并非没有弱点,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大量新产品同时从美国、日本和发达欧洲国家传入,全球化生产的引入可能伴随着全球性分散生产的出现,新产品的部件将主要在要素成本和技术两方面结合最具优势的地区生产。总之,虽然Vernon理论在美国占有全球优势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可能有效,但是和现代世界的关联却很有限。

七、国家竞争优势:Porter的钻石理论

Porter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他的论题是一个国家的四大特性形成了当地企业竞争的环境,这些特性促进或阻碍了竞争优势的建立,这些特性是: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状况,如熟练劳动力或特定产业内竞争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需求情况——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特性。

相关与支持产业——该国是否具有有国际竞争力的供给产业和相关产业。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国家调控企业如何创建、组织、管理的情况和国内竞争的性质。 这四个特性可构建一个钻石理论模型,当企业处于在该模型最有利的位置时产业最有可能成功。他还认为钻石理论模型是一个相互增强的体系,一种特性的作用是依其它特性的状态而定的。

Porter还认为两个附加变量可以极大影响国家钻石理论模型:机遇与政府。随机事件,如重大创新,可以重塑产业结构,并为一个国家的企业提供取代其他企业的机会。政府通过其政策的选择,可以削弱或增强国家优势。 企业战略、组织

机遇 与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1. 要素禀赋

相关与支持产业

政府


要素禀赋是H-O理论的核心,Porter认识到要素的等级,将其划分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和人口统计)与高级要素(如通信基础设施、高级熟练劳动力、研究设备和专有技术)他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是最有意义的。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一种通过个人、公司和政府投资的产品。这样,政府投资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通过改进人口的总体技术和知识水平,通过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级研究提升一个国家的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基本要素可能提供了初始优势,随后又因投资于高级要素而得以增强和扩大;相反,基本要素不利会导致投资高级要素的压力。

2. 需求情况

Porter强调国内需求在提升竞争优势中起到的作用。企业通常对与它们关系最密切的客户的需要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特性在形成国内制品的特点以及对创新与质量产生压力方面特别重要。Porter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其国内消费者层次高、需求大,将迫使当地企业满足产品的高质量标准、生产新颖的产品,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3. 相关与支持产业

在相关与支持产业中投资生产的高级要素可以给该产业带来连带的好处,帮助它获取较强的国际竞争地位。这一过程的一个结果是一国的成功产业周围往往有一群相关产业,这样的产业群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有价值的知识能够在地理位置接近的产业群内的企业间流动,这有利于该产业群内的所有企业。当一个地区内雇员在企业间流动时,当国内产业协会使不同公司的雇员因定期会议或车间交流集中到一起时,技术流动就发生了。

4.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各个国家体现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体系的特征,这将有助于或无助于它们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活跃的国内竞争与一个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活跃的国内竞争给企业造成压力,不得不革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及投资用于提升高级要素,有助于创造世界级的竞争者。

5. Porter理论的评价

Porter主张,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产业内获得国际成功的程度是要素禀赋、国内需求情况、相关与支持产业和国内竞争力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所有四个因素的存在通常要求这个钻石模型能正面影响竞争绩效。Porter还认为政府能够从正面或负面影响钻石模型的四个因素中的每一个:要素禀赋会受到补贴、促进资本市场的政策、有助于教育的政策等的影响;政府能够通过地方产品标准或法规,控制或影响买方需求来形成国内需求;政府政策能够通过规定影响相关与支持产业;通过如资本市场规定、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影响企业竞争。

Porter理论还未经受过详细的经验检验。

八、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人们将Dixit-Stiglitz(D-S)模型称为新贸易理论,它描述的是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间两难冲突的情况,市场竞争会折中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这个均衡在垄断不可避免的约束下能将消费者的净福利最大化。若可用资源增加,则市场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余地就增大。所以,一个规模扩大的统一市场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所有人都有更多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廉价的产品。这种模型是一个垄断竞争模型,人们将这种源自规模经济的比较利益称作后天获得的比较利益,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Smythe称这个模型为外生贸易模型,因为它不能内生地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变。

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的能力与国际贸易有重要的联系。规模经济是指大批产出使单位成本下降。规模经济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将固定成本分散到大量产品上的能力,利用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大批产品的能力。


新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贸易可以通过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增加消费品的种类,降低这些商品的平均成本;第二,一些应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较大,这样全球市场就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了。因此,一些产品的世界贸易可能被某些国家主导,这些国家的企业是这些产品市场的第一进入者。

1. 增加产品种类以及降低成本

假设世界上没有贸易,在那些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一国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和产量的规模都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如果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可能不允许生产者实现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于是他们可能不会生产这些产品,这样就限制了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种类。取而代之,它们可能仅生产量的产品,其单位成本和价格都比规模经济时更高一些。

当单一国家的市场与更大的世界市场相结合,市场规模的扩展源于贸易时,一国的单个企业将能够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根据新贸易理论,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可能专门生产比没有贸易时范围更小的一系列产品,但是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的种类,同时降低那些商品的成本,这样,即使当各国在资源禀赋或技术方面没有差异时,贸易仍提供了一个互利的机会。

2. 规模经济、第一进入者优势和贸易模式

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模式可能就是规模经济和第一进入者优势的结果。第一进入者优势是指一个产业的早期进入者所具有的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在后来进入者之前抓住规模经济,在低成本结构中获益。新贸易理论认为,对于实现规模经济至关重要,并且可能占据世界总需求一定比例的产品来说,第一进入者可以获得后来者无法得到的成本优势。

3. 贸易与内生增长理论 RiveraBatiz和罗默的经济一体化增长模式解释了为什么参与经济一体化可能加速一国的经济长:首先,加入到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中的一国居民可以分享一个比其在孤立状态中更大的技术知识基础,因为贸易自身就是有助于技术传播的过程;其次,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减少产业研究的过剩;最后,通过扩大潜在消费者基数规模,经济一体化可能提供产业研究的刺激。

罗默强调发展研究经济刺激的产物,由这一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必定具有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因此,新思想的开发者拥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发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技术是经济长的源泉。其基本机制是:确立专门生产思想的研究部门,研究部门把技术投资加诸当前的知识存量,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以零边际成本供给其他使用者。具体地,这种知识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出现,或用来生产新的中间品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产出,或具有溢出效应,提高研究部门的知识存量的积累进而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都可使经济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即内生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这一模式表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率,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滞的主要根源;庞大的人口并不是产生增长的充分条件,而大规模参与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则会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率。

4. 新贸易理论应用

新贸易理论表明各国能从贸易中获益,即使它们在资源禀赋和技术方面都没有差异。贸易能使一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获得规模经济并降低生产成本,而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通过这种机制,各国消费者能够买到的产品种类就能增加,而那些产品的平均成本和价格会下降,同时,解放的同类资源可用于生产其他的产品和提供其他的服务。

新贸易理论还表明,一个国家可能支配一种商品的出口,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拥有一家或更多家最先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由于它们能够获得规模经济,一个产业的较早进入者可锁定世界市场以阻止后继进入者。先入者从递增报酬中获益的能力形成了一种进入的壁垒。由于有限的全球需求不能支持更多家该行业的企业维持盈利,这种主导地位便进一步加强。


新贸易理论Heckscher-Ohlin理论不同,后者认为当一国生产某产品密集使用的资源特别丰富,这个国家将支配该产品的出口。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没有差别,规模经济可以增加生产率,这样,新贸易理论指出了获取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贸易理论最具争议的一个观点是该理论对政府干预和战略贸易政策的肯定。新贸易理论者们强调一家企业具有第一进入者优势是运气、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作用,也有新贸易理论者指出政府干预的作用。通过精心而又明智的补贴,政府就能增加国内企业成为新产业第一进入者的机会,那么主动的贸易政策有其经济合理性,这与一直在讨论的自由贸易观点不同。此外,在实践上贸易保护政策所需要的信息是很难满足的,这种政策还可能引起对手国的报复,并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九、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了个人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及市场一体化,能解释D-S模型不能解释的企业出现、货币出现、分工演进、经济组织、结构演化等重要经济现象。由于它能把市场一体化程度内生,还能解释何以国内贸易扩展为国际贸易,因此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比以往贸易理论模型的解释力要高得多。这种贸易理论Smythe称为内生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分工可以避免每个人重复学习每种生产过程,使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种分工是以内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专于不同行业时,专家就会通过专业化而内生地获得比外行高的生产率。随着交易效率不断地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经济发展、贸易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伴随着分工的演进,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率提高、贸易依存度增加、商业化程度增加、内生比较利益增加、生产集中程度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加、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增加、贸易品种类及相关的市场个数增加,而同时自给自足率下降。

十、对管理者的启示

1. 区位影响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上具有特定优势。因此,从利润角度看,一个企业将其生产活动分散到那些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生产最有效率的国家是有意义的。按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等思考原则,结果形成一个全球生产活动的网络,不同生产活动在全球不同地点进行。如果企业不这么做,它可能发现与这样做的企业相比,自己相对处于竞争劣势。

2. 第一进入者优势

按照新贸易理论,在一种新产品的生产中建立第一进入者优势的企业可以主宰该产品的全球贸易。这一理论对全球市场仅能保证有限数目的企业获得盈利的那些行业来说更为正确,而在较分散的产业,较早进入似乎也是重要的。对单个企业而言,投入大量的金融资源以建立第一进入者或早期进入者优势,即使意味着企业在获得盈利前亏损几年也是值得的——要抢先取得现实需求,获得与产量相关的成本优势,在后来的竞争者涉足之前建立持久的品牌优势,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3. 国家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也与国际企业有关,因为工商企业是国际贸易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它们生产出口产品、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由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关键性作用,工商企业会对政府贸易政策产生较强的影响。通过游说政府官员,企业可以促进自由贸易或限制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使工商企业懂得促进自由贸易是符合母国最大利益的——虽然对个别企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许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游说政府开放市场

Porter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也包含了政策影响。Porter理论认为提升生产的高级要素对企业最有利。游说政府采纳对国家钻石模型的每一个因素有利的政策,也是对企业最为有利的。这样,按照Porter的说法,工商企业应该鼓动政府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投资(因为这些都可以增强高级要素),并且采取鼓励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政策。(因为按照Porter的发现,这能使企业成为更强的国际竞争者)


课后习题选解:

1.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国家吗?重商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答: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就是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一国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过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重商主义理论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达到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重商主义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

由此看来,中国并不符合重商主义的特征。中国虽然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但是中国并不认为贸易是零和博弈,也不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要走出去,与各个国家交流合作,进行贸易。

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可以看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并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正式我国在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所追求的目标。国家发展工业化,建立本国强大的国防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商主义——保护主义的政策至今仍然有意义。另外,重商主义所奉行的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的政策,为了货币积累而实行的少买政策,为了富国强兵的政策取向,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讲也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在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只有充分重视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重视贸易平衡的问题,从国情出发、从目标出发,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才是长远之计。

2. 自由贸易是公平的吗?

答:贸易理论认为专业化和自由贸易使所有国家都收益。然而,使所有国家都受益并不等同于对所有国家都是公平的。在某些情况下,贸易壁垒可能会使贸易更趋向于公平。尽管一个国家能使产品的生产更有效率,但是限制另一个国家发展工业基地的能力并不是公平的。例如,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尝试建成工业化国家,那么短期逆的贸易壁垒时必要的,等到工业变得有竞争力再取消该贸易壁垒会使两个国家站在更平等的位置上竞争。

3. 阐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理论基础,并简要评价。 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的自然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通过自身的战略性政策行为影响本国和外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在某些市场结构下,政府可能采取不干预或自由贸易政策,此时,不采取任何贸易干预政策的政府所遵循的基本政策理论仍然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兴于20世纪80年代,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其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规模收益递增理论:规模报酬又称规模经济是描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构是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规模报酬的成因主要是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以及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简要评价: 优势:

作为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传统贸易理论忽略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


改变了贸易政策选择的思维方式,使政策选择走出了比较优势的误区; 创造性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干预政策对一国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建立了理论框架;

对目前的国际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不足:

政策的实施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前提,因而势必会招致贸易对象国的激烈反应乃至报复; 政策的实施有许多限制性条件,使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信息的不完全有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造成资源错置,效率降低。

4. 试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理论主要是由凯恩斯本人和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们日出的,他们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衰退以后西方国家经济的要求。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有着重要的科学性的。他指出,一国的总投资由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部分构成,对外投资的多寡决定于贸易顺差的大小。一国的贸易顺差越大,对外净投资就越多,同时本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助于国内贷款利息的下降,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提高有效需求。因此,国际贸易顺差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是一国贸易顺差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贸易顺差可直接影响国内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刺激国内的私人贷款,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基于这一点,凯恩斯指出,政府应该关注,进而应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做法。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政策不简单等同于重商主义。他指出,这种贸易顺差是不可以无限制地增加下去的。因为当贸易顺差过大时,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从而使商品价格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能力。此外,贸易过度顺差还会使本国的利息率降低,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的减少。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政府干预、保持贸易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下才偶尔使用的手段。

综上所述,凯恩斯认为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出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实质上是其萧条经济理的一种延伸,是一种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c383a1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