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文化

2023-02-03 23:06: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谐音文化》,欢迎阅读!
谐音,文化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到了现代,尤其是新世纪,谐音也充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告方面。很广告之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谐音的方式,容易记住和传诵。比如下面的这些广告:箭牌口香糖 一箭如故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中国电信 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这些广告语简单明了,读来又朗朗上口,看来广告设计者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们对中国的谐音文化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这谐音文化,让我们的汉语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确实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c137c26137ee06eff918d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