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欢迎阅读!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经历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
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虽说这两个区域都很发达,但是它们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本文章,我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差异进行一下比较。
1.从经济地理概况来看: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
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 、四会(部分));而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长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区域面积99687平方公里,人口7504万,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南端,区域面积41698平方公里,人口2910万,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以人均指标考量,2000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1834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67元163.3%,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199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9.16%,珠江三角洲又比长江三角洲高出74.39%,占有明显优势。而长江三角洲因区域面积广、人口多,所以经济规模较大,区域内经济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前景应优于珠江三角洲。就更大范围的流域经济增长的潜质而言,长江流域更胜出珠江流域一筹。由表二可见,因为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远大于珠江,航道里程也超出珠江甚多。何况,长江黄金水道与东部黄金海岸在大陆上形如英文的“T ”字,长江三角洲正好位于长江出海口与东部海岸线中端的黄金交汇处,是大“T ”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以至有人构想: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身,重庆为龙尾,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经济圈为两翼,一气贯通之日,便是巨龙腾飞之时。
如果由此得出增长潜力珠江三角洲不如长江三角洲的结论,仍然未免失之主观,因
为潜在优势未必一定能变为现实优势,何况区域发展并非仅仅由经济地理条件决定,还需要其他许多条件配合。
2. 从综合实力来看:
珠三角的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传统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的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从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一直都是持续增长,但是这两个区域
的发展程度是相差甚远的,从2000年以后,长三角的经济水平是珠三角的三倍,增长速度也比珠三角快。
3. 从产业结构上看: 在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电子
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等),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区域有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还有,珠三角的工业结构调整也取得新进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2000年工业
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 52.9%; 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比重下降到17.3%;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
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4. 从经济国际化方面讲:
在珠三角,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中小企业挥师北移至珠三角投资办厂,拉
开了珠三角经济国际化序幕:“前店后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小型外商主导——200多家跨国公司 ;初期引进来——90年代中后期走出去。珠三角以港澳作为连结和融汇世界经济的桥梁和枢纽,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珠三角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0%,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稳居全国各大经济区域的首位, 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3.6%和34.0%的高份额,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为94.9% ,设立境外企业6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长三角,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
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
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从以上数据可看,珠三角的出口量比长三角的出口量大,珠三角经济依靠出口的程
度比长三角深。
总结:
经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即使
增长的快,但它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们要在发展到过程中懂得总结好的,继续发展,也要吸取别人好的方面,从而使自己薄弱的方面强大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aab15d804d2b160b4ec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