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欢迎阅读!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 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 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 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 挺拔苍健——儒家的 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 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 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 “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 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 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 的“无为”本质一样, 都是主张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 “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 作为“无 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 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 乱世。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 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 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 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 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 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 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 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 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 极的个人。 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 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 道家突 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 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 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 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 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 与之截然 对立, 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 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 必须脱离世俗, 与世无争, 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 界的实现。 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 任, 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 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 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 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 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 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 吸取 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6845b55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