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的自我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欢迎阅读!
人的自我认识与世界的关系
人类一直在认识自己,但是至极人类还是未能完全认识自己。个人一辈子都在认识自己,但是许多人还是没有认识自己。自我认识,几乎是生命的主要的“事业”,历史上所以伟大的人都在认识自我,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孔子在认识自我时,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我的认识。孔子还认识到,自我只有在与他者的良好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孔子对顺境中的自我认识,对逆境中的自我认识,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孔子以这样的自我认识,把握自己,孔子说“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这样进行自我的提升。孔子是个坦率的人,只有真诚坦率的人才能认识自我。虚伪的人不能认识自己。孔子嬉笑怒骂皆都不遮遮掩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不把自己置于未知领域,只有普遍地学习才能知道更多。孔子真诚地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把知识和自我的真诚合二为一,只有真诚的人才能认识自我,学到真正的知识。孔子的一生都在自我认识中,对自己的言论也不尽满意,“天何言哉,四十行焉”,要人敏于行,慎于言。对社会中的长幼亲疏都有一定的礼仪。
儒家的积极方面,应该是这种自我认识的经验,以及如何把这种经验使之与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认识是的方法是“反省”,反省可以观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他者的关系是不是合理,对朋友,对亲人是不是不忠,不孝,这样促使自己协调关系,“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最佳的人际关系。但是也不要以和而失去自己的人格,要“和而不同”。
儒家的消极方面是保守主义。以一种固定不变的礼仪形式维护当时的社会关系,把社会的矛盾归咎于礼仪的丧失。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的矛盾不仅是礼仪的混乱造成的,而且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自然的环境,教育,遗传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儒家以一种固定的模式要回到周公时代的礼仪之邦,这
仅仅是一种浪漫的理想。
老子的自我认识。“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的自我认识是,吾不敢为天下先,对自我的把握是,慈爱,以谦卑之心进入社会关系,对他者不干扰,不激惹,顺其自然,因循守旧,遵从自我的本性,服从道和德的规范,过一种自然合理的生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不以儒家的礼仪虚伪地对待人,不以智慧骄奢而行,返璞归真,淡薄欲望,老子认为世界的祸患就是欲望炽热,只有节欲才能得道,只有节欲可以把我自己,只有把我自己才能与自然协调。
老子眼中,自我不是核心,自然是存在的核心。自然的秩序性,自然的道,才是自我需要服从的,遵道而行,以德了生。并不宣言自我中心,物质的奢侈,以自然之道御自然之身,无为无不为。老子的自我认识具有超越性,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只有在自我认识中才能驾驭祸福,这里主要的是自我认识,自己是什么,自我需要什么,自我能够干到什么事。这和康德的思想接近。道德是一种自我认识之后的必然,而儒家的道德是在自我认识之前,道德没有自觉性,没有觉醒的力量,就是软弱和虚伪的。老子的坦诚和孔子接近,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内在,不事浮华,不骄不躁,以甘淡的境界进入社会关系。老子更加认识到自然的朴实就是道。道是朴,朴散为道。“朴”是原始性的自然本来。人只有认识到“朴”,以素然之心进入自我认识,以平平淡淡的姿态使自我和社会的本来凸显出来。老子的自然之道,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朴素美,自然美。这种美学不像儒家的“浮词淫志,骄气多欲”,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成为人生的谋略。“自知者明也,自胜者强也”。以拙胜巧。以少胜多。
佛教是最注重自我认识的,明心见性,就是佛家的自我认识的最高境界。空是自我认识的本来面目。只有把贪嗔痴慢疑消除在内心,才能达到空,只有空才能明心见性。佛家的自我认识最主要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儒家和道家没有的。儒家虽然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但是人没有达到这样的价值高度。道家眼中的人也不是存在的核心,只是存在的主要部分。佛家的自我认识,使人成为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6840bf0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