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拜谒昭君墓随笔》,欢迎阅读!
拜谒昭君墓随笔
阴沉沉的下午,我们沿着晋商前人乔致庸走过的足迹,西出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境内;经清水河、和林格尔,便到达了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昭君墓。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它背依巍巍大青山,近傍滔滔大黑河,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嫱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墓之所以称作“青冢”,是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由于我们到来时正处炎热的七月,所以无缘目睹那种奇特景象。但远远望去,看到的分明也是墓色青青,古木参天,而且那兀立巍峨的大墓与低沉的天空、隐约的远山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画面,也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踏入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式佑护下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先生的诗一首《谒昭君墓》,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王昭君做为一位封建社会时代的女性能够具有的那种超乎常人的胆识,以及为推动民族和解、友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这种胆识和贡献足以让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汗颜。 绕过石碑,便可看到在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依次起矗立着汉白玉昭君塑像、汉白玉牌坊、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塑像,主位即是占地1.3公顷的昭君墓。青冢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物和书画陈列室。东面展示的是汉家文化――昭君故里,西面为匈奴文化博物馆。
汉白玉中的王昭君高挽发髻,身着罗衫,双手相拥腹前,亭亭玉立,举止文雅,展示给游人的俨然是一副传统的美丽端庄、温柔贤惠的汉家女子的形象。这幅形象也不由地让人窃想当时的昭君究竟美丽到何种程度,竟在出塞的途中让南归的大雁只顾贪婪她的美色而忘记了飞翔,直挺挺地倒栽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广袤的大漠之上(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看着游人争相与昭君塑像合影,我心中不知怎么感到了一丝隐隐的痛。汉朝的统治者把民族友好的重任落在这样一位柔弱女子身上,真不知是男人们的悲哀,还是妇女的解放。不过,这样的选择毕竟成就了一位奇女子,王昭君作为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成为了美的化身,以至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尤其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第三进的汉白玉牌坊前倒是少有游人驻足,但我分明感觉到那就是一道门坎。跨过那道门坎,昭君就从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背井离乡,走向稀有人烟的草原大漠生活;跨过那道门坎,她便不再是王昭君,而是呼韩邪单于的宁和阏氏。而跨过门坎后的命运如何,恐怕谁也无法确定。我想当时昭君的心情也一定很复杂,尽管选择作为和亲的使者完全是出于自愿。在出发,昭君的目光一定是坚定的,义无反顾的,但在远赴匈奴的途中,一定是“黄云紫塞”、“掠地惊飙”在等待着她,一定是万里迢迢的长途跋涉,虽然作为尊贵的单于夫人不必举步当车,但抱鞍前行、毡车颠簸的苦衷想必也让昭君叫苦连连。此时的昭君或许也曾后悔过当时的选择,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前程茫茫,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在好多画师的笔下,此时的昭君目光是忧郁的,完全没有了“请掖庭令求行”时的坚定和毅然。但这少许的忧郁并不妨碍她在以后的日子里与匈奴人和睦相处,与他们一起过着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奶酪的游牧生活,并与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两年多后,呼韩邪单于去世了,其子雕陶莫皋继位,是为复株累单于。为了汉匈友好的大局,她遵从汉成帝“从胡俗”的敕令,不惜打破汉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打消归汉的念头,再一次地做出牺牲,嫁给复株累单于,并和他生了两个女儿。这个时候的昭君一定是感到屈辱的,但在事关民族友好的大局当前她又一次选择了义无反顾。这一次的选择已不再是自愿,分明是一种牺牲,而这种牺牲也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沉重。
矗立在墓地前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马上并辔而行的形态逼真的大型铜铸雕像。两马相依而行,显现出一份亲昵。呼韩邪单于双目深情地凝望着他的阏氏,英姿勃勃的面庞后难掩那份爱恋和喜悦;此时的昭君已是匈奴人的装扮,她双目低垂,略带羞涩的面容后透着一份从容和但定;整个塑像表现的是一派和睦、喜悦的气氛。我想此时的昭君是融入匈奴生活的昭君,也是汉匈友好正处于和谐时候的昭君。而为这一切她不知要忍受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走过塑像后的平台,一座状如覆斗的墓地便呈现在游人面前。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外观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颇近。整个建筑独立苍穹,巍然挺立,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沿石砌台阶而上,距墓顶约三分之二处有一平台,台上筑有六角攒尖凉亭,供游人憩息。凉亭两侧各有蜿蜒小路,直达墓顶。墓顶宽敞平坦,建有琉璃瓦攒尖八角凉亭,精工细雕,瑰丽雅致。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由于当时汉匈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制衡和双方统治者采取的明智政策,加以昭君及其子女、亲属、后裔的不断努力,致使汉匈之间上承二十年的停战、下开六十年的和平局面得以维持和发展,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呈现出一派祥和喜乐、蓬勃兴旺的景象,正如唐人张仲素在《王昭君》一诗中描绘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61895ca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