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古诗教学法

2022-05-02 05:16: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戴建荣古诗教学法》,欢迎阅读!
建荣,教学法,古诗


把音律引入诵读

“吟唱” 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戴老师发现,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以《回乡偶书》为例:(“/”表示停顿)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似,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平素酷爱诵读古诗文的戴建荣由此想到,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人声的字。戴老师的具体方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仍以《回乡偶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回乡偶书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教学中,戴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味。例如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戴老师提醒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近乡情更切,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

让吟唱走进课堂




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戴建荣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戴老师告诉记者,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古诗原配之曲,现大多已失传,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如为《送元二使安西》所作的《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

但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戴老师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一种诵读方式。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并由于当时当境和个体性情而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怎么吟?戴老师说,半读半唱即为吟,即按照唱的韵律,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传统吟诗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十分陌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难度。老师通过先读,再唱,为吟打好基础;再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吟诗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

当记者谈及曾有老师提出教小学生吟诗是否有必要时,戴老师说:“吟诗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可千篇一律,亦可一篇一律。让学生在舒缓的韵律中,吟一吟,既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深入品味诗句,积累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谈话间,戴老师一再强调“熟读能吟”的教学原则。他说,只有在学生熟读理解、有一定领悟的前提下,才能通过“吟”更深切、更具创造性地领悟诗的内涵,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借手语表达情意

《诗•大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确,当读、唱、吟都不足以表达内心进发的情感时,孩子们怎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 在一次教学中,当戴建荣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他发现,读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儿,和他一起舞动起来。戴建荣怦然心动:孩子们是想用全身心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啊!学过聋哑人手语的他大胆尝试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更有情趣地抒发心中的情意。通过尝试他发现,生动形象的手语,具备了会意和抒情的双重作用;




吟唱中再结合手语,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中,学生展现即兴发挥的体态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

在古诗文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著名特级教师陈晓梅这样评价戴建荣:“一位生活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年轻老师,却用最传统的、最朴素的教法把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充分激发和点燃起来,这种强烈的反差意味深长!”

戴建荣说:“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背后,记者看到戴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爱,看到了一颗和孩子一样纯真的心。这或许就是他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原因吧。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有人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或许,年轻的戴建荣就是用自己的真挚唤醒了诗的灵魂,让她为孩子们绽放出最动人的笑颜。诗如生命,生命如诗,戴老师以一颗如诗的心,不仅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条古诗教学的成功之路,更领悟到了通向成功之路的真谛,那就是“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曾说的话:“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 这,或许是对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本质的最好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f85de6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f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