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唤醒师生幸福感

2023-01-03 23:12: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用国学唤醒师生幸福感》,欢迎阅读!
幸福感,国学,唤醒,师生


用国学唤醒师生幸福感



201191日,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行动《开学第一课》,主题聚焦孩子们的幸福全国的中小学生共同上了一堂幸福课。

作者:廖家贵

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1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小学 廖家贵



幸福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关键词。教育之所以如此关注幸福,源于中国人幸福指数在低位徘徊。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压得师生喘不过气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现实让师生迷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学校,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怎样的教育能让我们的师生成为幸福的人?



近年来,我们选用《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唐宋诗词等为主要读物,每天让学生晨诵20分钟;语文课前诵读3分钟;回家与家长一起阅读30分钟。并通过氛围引读、亲子阅读、活动促读等,让孩子们谈笑之际、俯仰之间,品味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在多年的国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学能唤醒师生的幸福感。



国学开垦心灵的乐土

人人都希望幸福,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国学中,传递着这种朴实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让师生获取心灵快乐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俯拾皆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还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生活中不缺少苦恼,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教会师生选择是积极行动还是沉湎悲伤。如果多做几件快乐的事,哪还有时间悲伤?读国学,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我们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正如孔子,他一生并不得志,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窘境,但他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幸福的心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还有庄子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让师生读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内心开垦出一片乐土;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先贤那样的情怀,同大地上的万物自然、和谐而幸福地共同成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国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智慧者,永远不会交给我们浅显的知识。站在圣贤先哲的境界上做学问,我们才能获得大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在万世师表孔子看来,学习的宗旨就是快乐、幸福。 为什么学习是快乐、幸福的呢?

因为在先贤们看来,做学问不仅仅是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合乎自然。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也许他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内心富足,对人、对事、对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与当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这也是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减负提质的道理。



我们通过《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来看看先贤们眼中的学问: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讲到了孝悌,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个人有没有学问, 首先要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是否对兄弟、姊妹、朋友友爱。因此,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论语》认为: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在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忠、义、仁、孝等,换句话说,就是培养爱,闪耀人性的光辉。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孔门的学问。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尽心竭力地爱家、爱父母;答应别人的事竭力完成,说的话言而有信。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许这个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我一定说这人有真学问



那么孔门怎样做学问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讲怎样做学问。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相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传不习乎?老师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做学问只有这三点。



这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态度,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不只是在书本上去获得,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汲取。这样做学问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这样得来的学问令人受益终生。



还有很多如《论语》一样的国学著作,如《大学》《中庸》《礼记》《道德经》等,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语气,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样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之人。



我们挖掘这些经典,让师生去读、去悟,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引领孩子们向先贤一样做学问,随时随地去思想、去见习、去体验、去反省。师生们得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做学问也就感觉不亦说乎。而从这个尺度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去担当,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经典同行,先贤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幸福,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幸福的源泉。这是我校国学教育实践得出的的最大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d18078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