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8 下棋》,欢迎阅读!
下棋
教学要点
1. 了解小品文的基本特征。
2. 注意梁实秋的散文与其他作家散文的不同,由此认识现代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3. 白描技法的运用。
4. 作者的生活态度及对其的评价。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等。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
早期主张文学描写永恒的人性,“文学无阶级”,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与抗战无关”论。
1938年抗战开始,“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
1949年去台湾。专注于学术和教书,远离了现实政治。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到1967年,用了37年的时间,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7卷。他还曾编著过三十多本字典和教科书,常见有《远东英汉大字典》等。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及风格
《雅舍小品》的文章,谈的全是人生中的凡人小事。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凡人小事,几乎都能涉笔成趣,写出一篇篇精彩而又朴素的小品文。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及风格
其温文典雅、含蓄简练,深得中国传统笔记小品的精髓;其睿智渊博和不动声色的幽默调侃,则显然来自英国随笔散文的熏陶浸染。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及风格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
文本详析
《下棋》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内容结构:
下棋的愉快: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 观棋的无奈: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悟棋: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是“争逐”。 下棋的愉快
下棋的最大乐趣在于自己局势有利时,静静地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文中用了七个“或”字。被对方所窘时以牙还牙,“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 观棋的无奈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为什么?两难呀!不出声是万万做不到的——“喉间硬是痒的出奇,思一吐为快”;
出声也难——说得中肯,一个人骂你“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说得不中肯,下棋的两个人会一起嗤之以鼻,同样挨骂。
《下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流畅、生动、诙谐、风趣
为达此效果,主要运用手法
一是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例如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为达此效果,主要运用手法
二是准确地运用了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 对比、类比、排比、比喻
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 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 顶真
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
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 此类小品文的功能
彰显文学的休闲娱乐功能,给知识阶层提供典雅优美的消遣文字,正是小品文的主要社会功能。
提倡幽默的林语堂,在30年代主办了《论语》和《人间世》杂志。 在中国传统散文中就有很多杰作如晋代的《世说新语》。 热衷此类小品的成因
梁实秋这种热衷于小品写作的文学趣味和人生姿态,除了性格使然外,实与他的出身教养有大关系。
留学英美、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优游不迫的生活,对社会低层较少了解,对人生困顿的体会较为欠缺,对具有草根意识而倾向革命的作家作品比较隔膜难以认同,甚至干脆就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造和革命运动。
以上两桩公案,决定了梁实秋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微妙地位:政治上的不正确和《雅舍小品》在艺术上的成功,使人们对他的评价颇感困难。这后面隐含的悖论也许是永恒的:审美与历史,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总是容易发生对立冲突,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表现罢了。
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9f80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