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

2022-08-22 22:12: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欢迎阅读!
古诗词,描写,手法,常用
五种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的意境深远、凝练隽永是最为打动孩子的心。当然这一块也是部编版教材改革中最突出的部分,文言文、诗歌将大幅度提高内容比例,这也是希望现在的学生学习古人的诗歌之美,而不仅限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当然,学好古文,不仅仅在于提高自语文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在于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因为在古文中,有不少经典的表达手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则可以提升整篇文章的层次。

1、正衬和反衬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一个事物来使另一个事物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

2、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


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寂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凄凉景象,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跃然纸上。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4、色彩的渲染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通过红日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渲染力极强。


5、观察角度的变化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比如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等,所得到的视觉形象会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93406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c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