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乐制度

2024-01-25 19:52:3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乐制度》,欢迎阅读!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乐,西周,制度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分封制、宗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周公所制定的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


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例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礼记》中专门有《乐记》一章,其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因此,“礼”和“乐”是互补的,缺一不可。讲究“礼”,人们就不会争执;讲究“乐”,人们就互相亲和。“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6e51b7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