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2023-01-01 06:1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概论》,欢迎阅读!
美学,概论
一、美是怎样产生的

本质特征:美的本质问题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类曾经提出美与善(美善相乐)、美与恶(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观点。美是一种社会存在,并非自生自在。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 美产生的两个条件:

1)人类必须从自然界取得一定的自由,自然界从与人完全学性。

赫拉克里特:对立造成和谐,美的不断变化。 (二)美即有用

苏格拉底:美与效用不可分。(粪筐与金盾)

(三)美在于将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一体

亚里斯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1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否定柏拉图的观点。 延伸哈佛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2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十四)美是直觉,即成功的表现

克罗齐:是心灵的力量。 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大体上是沿着哪三种途径来探索美的本质?1从审美客体方面去寻找(如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博克、车尔尼雪夫斯基)2从审美主体方面去寻找(柏现,创造力得到肯定,而获得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之态,固足美也。晚唐之诗,(三)美在天人合一 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儒家 孔子:吾三十而立,四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美乎?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世界需要多样的色彩,艺术不逾矩。 的意象和风格也要多样化。 孟子:知其性则知天矣 2:物本来具有的美,是一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种低层次的东西;依靠人的神侧重于人文而求美,遵循社明才会集起来的美,是真正的会和自然的法则。 美。 道家 老子:回到自然,见素(九)美是典型 抱朴 代表人物:蔡仪:美的本质庄子:顺其自然。 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联系1美以真、善为前提。 1)美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

例:罗丹: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

例:神话的美趋于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的探索,仍然包含了真的内容。

2)美必须以善为前提,美的必须是善的。

2真、善并非都是美的。 例:可以用药的水蛭、人类的朋友蟾蜍等。 敌对的、恐怖的变成有利有益的对象,

2)人的感官必须从动物性的变成人的社会性的器官。此两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人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依据。

二、美是怎样发展的

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两种趋向:一是美的非功利趋向——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非功利的纯美。二是审美对象由人的制造物向自然、社会领域拓展。 (一)美先于艺术

1、美与艺术不能等同,是两个范畴的内容,美产生于艺术之前,美大于艺术

1: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在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中,注意了产品的灵巧和实用,以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

2:西班牙原始壁画是有宗教巫术色彩的。 2、美的属性

1)美的形象性 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 1泰山之美在其形象之美。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红楼梦》贾宝玉的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2)美的感染性

——1824年。 3)美的功利性

是指美对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有利、有益、有用,至少无害的特性。

(二)形式美的出现

1、是美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纯美的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教材)

2、形式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例:几何纹饰的演化、太极图形。 三、为什么研究美的本质(一)怎样解释美的本质

1、澄清两个问题: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

举例: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是难的。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内容。

2、柏拉图的观点:美就是一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式,即的观念。

3、怎样理解理式

每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1:桌子1)是由某种物质材料制成的;2)有不同的用途。这些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桌子的理式。

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柏拉图故事。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便是理式,但却缺乏对事物联系的思考。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1、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2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

3、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

4、具体事物分享美的理式。 四、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1:希腊雕塑《持矛者》 2:希腊罗马的美学具有数以真理为友。 《诗学》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2:延伸到伦理学中: 情绪:懦怯 欲望:吝啬 勇敢、节制、鲁莽、奢侈 仪态:小气、大方、粗俗 3:达芬奇《蒙娜丽莎》 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部分在同一时间组合而成,它的优美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可同时观看。从整体看它的构图思想,从细部看它组成整体的各部分意图。

4:荷迦兹: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像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肯定美的客观现实基础和根源,但有机械的缺陷(四)美是对神明的理式的分享 柏拉图之外有普罗丁:神才是美的来源,凡是和美同类的事物也都是从神那里来。 (五)美与真善相统一

布瓦洛:美与真善是一致的,尤其强调真对于美的主导作用。指出真正的诗的艺术“处处都能把善和真与趣味融成一片。

(六)美在于完善

沃尔夫: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歌德:事物达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就显得美。

(七)美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八)美是物体的一致性质 博克: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的心上机械地起作用。

美的性质:小;光滑;有变化;不露棱角;娇弱;颜色鲜明;冲淡刺眼的颜色。

肯定美是属于事物的某些客观属性和美的丰富多彩的感性特征。是生物学的观点。 (九)美是关系

狄德罗: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对关系的知觉到的,就是美的。 1:台词他就死的语言环境。

2:卢浮宫的门面:不管我想到或是没有想到,其一切组成部分照旧有这种或那种形式,其各部分之间也照旧有这种或那种安排。不论有人无人,卢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其美。

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实在美:是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 相对美:是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十)美在于自由的鉴赏 康德:是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1)与利害无关;2)是引起想象力理解力的活动3)是普遍的情感。

(十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 (十二)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

叔本华:意志得到充分的表现,精神上就得到解脱与愉快。

(十三)美是生活 拉图、休漠、康德、克罗齐)3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如狄德罗)值得注重的是美在关系、美即自由、美是生活。

五、中国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西方美学家侧重于:擅长于科学的分析与实验。

中国美学家则侧重于:擅长于哲学的综合与体验,以孔子、老庄为代表。

(一)美在人文:是指人类社会跟中文化现象,也可泛指人社会的各种文明现象。 孔子:审美现象同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举例1里仁为美”——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和谐之美。

游于艺”——身心自由即是美。

探讨审美和艺术社会活中的作用。

举例2尽美矣,未尽善;尽美矣,又尽善也。——分辨了美与善的关系。

——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充实之谓美。人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充实富有。 荀子:以全粹为美,主张伪合

人的美起于对人自然本性的改造,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二)美在自然:

老子:顺其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之中,道是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境界。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之为道。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说。即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体现、体现。要涤除玄

审美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相对于其对立物丑)而存在。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否定艺术美的状态。

庄子:并不是最高的美学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看重的是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的生命力。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是一种静观,观于的学说。

2齐以静心,彻底排除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

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是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 3庖丁解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宋元君将画图》

美感实质是一种创造的喜悦,是由于人的自由得到显侧重于自然而求美。 《易传》: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统观天人关系而求美。 (四)美在知乐 《乐记》:知声、知音、知乐,客体的与主体的,本无所谓美丑,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获得美的属性。 1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反映剥削阶级的等级观念,说明审美能力的不同。 (五)美在滋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大批美学理论著作,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美学理论著作:曹丕《典·论文》嵇康《声无哀乐论》陆机《文赋》、顾恺之《论画》钟嵘《诗品》等。 美学范畴:风骨隐秀等。 美学命题: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气韵生动等。 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而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 代表人物:钟嵘:美是借助事物、情理及其形象显现出来的,但事物、事理及其本身并不就是美,而是由它们共同造成的那种滋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例:黄汤---《红楼梦》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唐诗白日依山尽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强调美的品味。 (六)美在象外 代表人物:司空图:辨于味,而后习以言诗 严羽:妙悟说,兴趣是艺术的生命,妙悟是指审美感兴,在外物的直接感发下产生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诗有别才,非关书也。 王士祯:神韵说。 ——对美的领略,不是停留在物的形象上,而是能在凭借物之外,捕捉美。(七)美在心 代表人物: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艺术美源于吾心。 (八)美本乎天,集在于人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形态,主张文质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美有两个层次:1物本来具有的那种美,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东西,有很大的孤立性和分散性,严格的说,还够不上美。2是依靠人的神明才慧集中起来的那种美,才是真正称得上美的东西。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代表人物:叶燮:物本来具有的美;集起来的美才是真正称得起美的东西。 代表作品:《原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著作。 1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肃杀。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 1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肃杀。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 举例: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代表典型性 客观事物本身中寻找美,典型是在个别中显现一般,否定社会美。 (十)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代表人物:朱光潜:物本身无所谓美,至多是一种美的条件。 例:科学性与艺术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十一)美是自由的实践 代表人物: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例:国旗美。 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六、如何把握美的本质? (一)从美与自然、人类和社会文明的关系上把握美的本质。 主要观点1:天人合一,美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美是人与自然求得和谐的过程中产生的。 2劳动创造了美。 表现1劳动创造了审美主体。 2:劳动创造了审美客体。 结论:美与人类的历史进程相伴随、相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 (二)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上把握美的本质。 主要观点:美的生成过程中,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是同时产生、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结论:美既要依存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又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它是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三)从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者的关系上把握美的本质。 主要观点:美是人类借助自然,自由创造的现实生活;美的本质就是人类借助自然,对现实生活的自由创造。 七、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 (一)真、善、美的理解 1、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我之物;真代表 2、善:是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便具有了善的价值。 总结:人类社会价值体系中,主要是的价值,经历了一个从求真到求善,再到求真、善、美的过程。 (二)中外美学史上对美与真、善的关系的看法 1无关论:美与真、善无关,甚至对立。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美与真对立。 康德:早期将美与真割裂。 托尔斯泰:真与美毫无共同之处,真大多揭穿诈伪,破坏了美的主要条件。 2、等同论:美与真、善有密切关系,三者等同。 《国语》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庄子:强调贵真 黑格尔:美与真相同。 (三)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是求知的对象,强调真实与科学,属于哲学范畴。

2)善是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的,衡量是否为善,以社会利为标准。善可以不顾及形式,属于伦理学范畴。

3)美是欣赏和认识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愉悦。属于美学范畴。

3美是以真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内容。 结论:美是自由的内容与自由的形式,必然的内容与必然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八、艺术与美的关系

主要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不能完全包括艺术的内容,艺术除表现美,还有其他内容。

普列汉诺夫:艺术追求必须表现在艺术家的美的观念中。艺术作为整体,表现和渗透着美的观念。

结论:1艺术的内容,应该都是审美的。2、现实美也必须经过审美的改造,才能成为艺术美。

3形式上,艺术应该是审美的。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的种类、特征? 按照不同的性质,美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按照不同的状态特征,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 (一)优美

1审美特性: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1)形式上: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2)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2形态特征:

1)量的角度:一般形态轻巧,力量较小。

2)形式方面:规则、柔和,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表面光滑,多曲线、弧线,多圆形,不露棱角,颜色鲜明而不强烈,音调协和。 3表现类型:

1)自然领域:多样统一,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一致。

2社会生活:偏重于内容,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艺术领域:突出内容和形式统一。 例:《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崇高

1、涵义:1康德:两种类型: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共同性:先给人以恐惧而后转为愉悦。2黑格尔: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的对象。

结论:崇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的伟大斗争中,主、客双方由矛盾对立、激荡、冲突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审美特性:

1)形式上:粗犷、激荡、刚健、雄伟。

2)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3、形态特征:

1)量的角度:形态巨大,力量强大。也有形体虽小,但力量却强大。

举例:高尔基《海燕》“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头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形式方面:其特征是无形式的,即无规律、无限制。表面粗糙、怪异,多直线、折线,常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


匀称节奏、和谐等形式美法则,各部分不协调。 4、表现类型:1)自然的崇高(2社会领域的崇高(3艺术领域的崇高 5、审美功用: 可以调节情感,清除忧伤、愁苦、郁闷的心情,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使人心胸开阔。 (三)悲剧 1、本质:是研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及艺术作品中,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又以正面人物 的不幸为结局的悲剧性现象。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性现象为对象的。 结论:1)悲剧冲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反映。 例:《俄狄浦斯王》 2)悲剧的结局是肯定性或具有某种合理性的社会力量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毁灭。 例:《安提戈涅》 3)人们从悲剧中看到的是肯定性力量的合理性,产生崇高感,鼓舞人们去斗争,是积极的,是化悲痛为力量。 2、悲剧的审美特性: 1)悲剧人物必须具有活正义或先进或伟大的正面素质。 2)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死亡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必然性。 3)悲剧的矛盾冲突过程,必须具有具体的真实的完整而生动的过程。 3、悲剧的类型: 1)英雄悲剧 一般出现于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时刻。 2社会悲剧 一般是指由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普通善良人的不幸和苦难。 3)性格悲剧 一般是指由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悲剧。 4)社会主社会中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仍在于社会矛盾冲突的存在。 (四)喜剧 1、本质:是一种对社会活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笑。 2、喜剧的审美特性: 1)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类型 1)肯定性戏剧的矛盾规律是这样的:正面的或积极的社会对象在同反面的或落后的社会现象的矛盾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斗争的结局旺旺超出人们的预想。 2)否定性喜剧的矛盾规律是这样的:假丑恶的或陈旧过时社会现象的实质同他以真美善的不相称不和谐的表现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不协调的现象又与人们正面的预想或进步的理想之间构成了矛盾。 2)两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表现规律 1)肯定性戏剧的矛盾规律是这样的:正面的或积极的社会对象在同反面的或落后的社会现象的矛盾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斗争的结局旺旺超出人们的预想。 2)否定性喜剧的矛盾规律是这样的:假丑恶的或陈旧过时社会现象的实质同他以真美善的不相称不和谐的表现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不协调的现象又与人们正面的预想或进步的理想之间构成了矛盾。 3、喜剧的不同形式: 1、讽刺 讽刺的客体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性现象 2滑稽 作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滑稽是用愚笨的、机械的或丑的外观形式表现言行上的机智或敏捷。 3幽默 是指那种令人发笑美感的本质 一、美感在实践中形成 一)美感的定义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条件:1)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2)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要点:人的生理、心理欲望是导致审美获得产生的最初动因。 普列汉诺夫:对于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基本特质之一。 结论1: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产生审美活动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根据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决定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所受的社会影响。 2)李泽厚:积淀理论 结论2人与动物的感觉不同,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1:蛇与人的感觉比较。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美感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欲望的,是有不同层次的。 A、马斯洛的层次说 七层次说 (精神生态环境因素) 1 精神层面 2 审美层面 3心理层面 外在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层面 5 文化层面 6 社会层面 7 物质层面 B 李泽厚: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三层次说:悦耳悦目:以视觉、听觉为主的愉快感受。 例:旅游中的审美感受。 悦心悦意:透过视觉和听觉的审美,领悟到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 例:观齐白石的画作。 悦志悦神:美感的最高层次。在凝神默照秀美、崇高的审美对象时,经过不同的心理作用,在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象和追求。 1: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美感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出现的独立意识形态。 二、什么是美感的本质? 一)美感的内涵 广义:指审美个体感受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狭义:指由具体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主观心意状态。 二)美感的本质 1唯心主义观点:否定美的客观性,主张从人的精神活动中寻求美的根源。 2唯物主义观点:肯定美的客观存在,重视对象在美感中的作用,忽视主体在审美中的能动性。 3理学角度: 康德:一方面是想象力,一方面是理解力。 结论:美感的最终根源和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美感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的人对自身创造力量的关照1外在自然的人化中,内在自然也得到人化,导致美感的产生与发展。(例:狼孩)2美感随着社会历史实的发展而发展(例:饥不择食时的狼吞虎咽; 饮食文化的享受与审美。 四、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一)异? 1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主体会对某些对象以及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和偏爱,这种喜好和偏爱就是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 2审美趣味与生活趣味不同,审美趣味体现的是社会性的精神文化要求,它不但有高下 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 步与落后之别。 例:1)高雅音乐的欣赏与低音乐之别。2)对于正义的追求与追随低俗之态 3审美总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因而也就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产生审美趣味个性差异的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1)先天具有和后天训练的不同;2)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

思维方式不同(1)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同;2)分析能力和细节感知能力不同;3)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 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3、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例:1)同是菊花,陶渊明:山。”——怡然自得,田园牧歌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苦闷、忧郁、多愁

2)同是明月,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进神话的浪漫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思乡情怀 3)同是秋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肃杀、凄冷。 毛泽东:漫山红遍,层林尽”——生命力旺盛

4、个人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1不同的人心境与情绪的不同;2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和情绪。

心境在美感中有两个作用:1抑制审美情感的产生;2影响欣赏者以特定的心境看景物。 例:1)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2)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不知其安。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咏柳词林黛玉:泊一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五、美感的共同性

美感具有复杂多样的个性差异,但也有共性,有客观标准。 1、个人的审美趣味总是受社会的审美理想的影响,是一定社会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 1)审美观和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2)审美趣味还受民族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

2、超越不同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共同美感

1)自然美 2)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美。

3、审美趣味的客观标准 检验美感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即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才是真正具有审美趣味的。 例:希腊雕塑、文艺复兴的绘画、唐诗宋词等。

六、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象 美感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审美感知

1、概述:审美感知是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的最初阶段,是瞬间的、表面的,从它产生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等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审美心理。 2、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快感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纯感性的,而是渗透着理性和思维的。

3、审美感知以视觉和听觉为主,与动物本质不同。 二)审美表象

1、审美表象是指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审美趣味的,曾经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

2、审美表象的心理形式对审美感受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表象还具有分解和综合感知形象,并进行具象的作用,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基础。

4、审美感知的表象到意象是互相渗透、往返流动的一个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七、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 一)审美联想

1、联想的内涵: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审美感受中的见景生情 2、联想的形式:

1接近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将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引起情绪反应。

1人面桃花相映红 2两岸猿声啼不住”“风急天高猿啸哀

2类比联想: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1:暴风雨比喻革命,雄鹰比喻战士2唐人云想衣裳花想容

结论:审美感受中的这种联想特征,是感情由此及彼的推移,具有更浓厚的情感色彩,比接近联想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

3对比联想:由对某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艺术中,形象的反衬就是对比联想的运用。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审美想象

1想象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指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2想象的形式:

1知觉想象:指审美想象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在直接把握对象的形式结构中展开联想,扩展知觉经验 例:阴云密布——黑暗、沉闷、忧郁

晴空万里——光明、舒畅、开

2再造性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与记忆有密切联系。 例:杜甫《对雪》瓢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结论:再造性想象主要是指欣赏活动中的想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此种想象,或审美者不会运用此种想象,艺术的美最终是不会实现的。 3创造性想象:人们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开去,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用以丰富和深化审美对象的内容。常借助黏合、夸张、浓缩、抽象等不同的手段。

1:中国戏曲中的指空望摇桨过河 2:达芬奇作品、《红楼梦》内容。

结论1艺术家的想象始终离不开形象,始终和感知相联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结论2: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对表象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 结论3:创造性想象是艺术思和艺术欣赏中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

总结审美的联想和想象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愈深厚,记忆中储存的表象愈丰富,其想象力也就愈有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八、审美情感与审美思维 (一)审美情感

1、情感的内涵: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主观态度及体验。

2、本质:有时也被称为审美快感,但不同于生理快感。是精神的愉悦,要求的是赏心悦

3、分类:分为低层次的情感和高层次的情感。1)低层次的情感:同人的生理机能或生物本性相联系。

2)高层次的情感:是精神的愉悦追求。

4、审美情感的情感因素: 有着重要作用。

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审美情感的理性表现: 高层次的情感具有理性色彩,艺术实践有明显的能动作用。

1以情取舍无论在审美欣赏艺术构思,明显的表现出以情取舍,即按照自己的情感挑选,捡取和舍弃客观对象的某些属性

2以情评价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主要是审美活动中人们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客观对象做出评价。

3以情而作以自己的情感为推动力支配进行创作。 (二)审美思维

思维的内涵: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映。

特点:不是抽象的、逻辑的,而是具有形象性的。 审美思维的分类:

1)外在的思维:是一种审美理解的前提。

2)内在的思维:是意会神领的形象思维。 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九、自然美的欣赏

(一)自然美的两种形式: 1人类改造与实践活动以后的自然。2没有改造过的原始自然。

(二)欣赏方式:

1拓展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

例:周敦颐《爱莲说》

2了解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形式美。

十、社会美的欣赏:

(一)社会美欣赏的界定: 是对于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感受、鉴赏和评价。是一种精神活动。

(二)特点:随着审美主体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1:对于艺术品中的人和事的不同感受和判断。

(三)欣赏社会美的基本条件及要求:

1、审美主体:要求必须具有健全的审美器官,具有一定的感受,理解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心境。

2、审美对象:要求具有能够激起审美欣赏主体的审美情感的美的因素。

例:夫妻之情、朋友之情、理想追求

3、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必须建立辨证统一的和谐关系。

(四)社会美的欣赏分类: 1、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欣赏,特点是具有实用性,想象性较弱。

2、对于环境美(狭义的生活环境美和劳动环境的美)的欣赏。

例:生活空间的欣赏

3、人的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 (五)社会美欣赏的两个心理层次:

心理层次表现为外在的表现形态和内在的深层结构。 1外在的表现形态体现在:1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欣赏,最先为美的外在表现形态所折服。2)必须是把审美对象当做一个整体。

2深层的心理结构体现在:1)心理的与生理的; 2)具象的与抽象的; 3)个性的与社会的; 4功利性与愉悦性。十一、形式美的欣赏: 什么是形式美?

1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的因素有规律的组合如色彩线条声音。

2、仿佛美就是形式本身而忘掉它的来源其实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1单纯齐2对称和均衡3调和对比4比例5节奏韵律6多样统一 十二、艺术美的欣赏: (一)艺术美欣赏的界定: 艺术美的欣赏是以艺术美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 (二)特点:

1、给欣赏者以赏心怡神的享受;

2、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欣赏者进行审美教育(三)艺术美的欣赏方式:

1、审美的初感:通过具体感受会使艺术形象活生生地显现在欣赏者面前,仿佛能够直接感触到。

审美的初感是欣赏深化的基础,但要理性地思考和修正。 例: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录阎立本赏画(教材) 2、注意把握完整艺术形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教材) 3、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去体验,产生情感。 举例:《红楼梦》片段。 4、欣赏艺术美需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再创造。

想象对艺术美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想象欣赏者才能进入艺术世界,可以补充扩艺术形象,追求艺术美中的至美境界。

5、欣赏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必须在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从理性的高度领悟艺术美的内涵。 6采取庄子坐忘的态度,与物游,化二为一。表现为: 1)提高艺术修养;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3)思想认识水平。

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1必须提艺术修养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3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十三、美育

内涵: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使运用美学理论教育践中,以培养健全完美人格的一门科学

可分为:立美教育和审美教育 带有娱乐性,是潜移默化的 目的:是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和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39b601a6c30c2259019e2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