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1 桃花源记》,欢迎阅读!
21 桃花源记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3、情感目标: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 2、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感悟、辩论 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解题
同学们,我们常常把风景美丽而在黑板右边填写历史朝代顺序:
秦(前221-206 ) 汉(前206-公元220 ) 魏(220-265 ) 晋(265-420 )
口述:有一群人秦朝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现。这个隐了五六百年的地方就是------桃花源。记,在古代是一种文体。
人们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
创设情境
激趣激思 引入课文
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结构:整体三、整体感知
感知—分步(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配乐朗读 师读第一段,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品味—深入
研讨,对课2、师生合作读 齐读余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尽 文的理解层量读出感情。 层推进,螺学生相互质疑问难 3、学生相互质疑问,疏通文意。 旋上升。
4、归纳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
文言现象(见后)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以“桃源”为线索,小1、学生创造性复述
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
加上自己的想像。 2、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话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3、选择自己喜欢或有感悟的句
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子,朗读、背诵。
分步品味的四、分步品味
(一) 想象桃源之美 1、学生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三个板块各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我们描绘一番(这里的 美,你有侧重点:
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看、、、、、、)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 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桃花源外在环境美:
例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 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内在环境美: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的土地美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以下内容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谈)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欢乐?(男女、老幼、渔人)
生活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因为老有2、他们分别为什么乐,请你以所养,丰衣足食。
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小孩(垂髫)怡然自乐,因为和平
安乐,无忧无虑。 看。(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富足——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延)。
快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怎样款待?(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讯,皆出酒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你
感到桃源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怎样?(三)探桃源之奇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奇在何处?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男人:往来种作,乐不乐?(不必服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兵役,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学生指读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奇在发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逢桃花林、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奇在寻找: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人探访,竟然“未果病终” 迷不复得路
问(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人与世隔
绝之久远) "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为桃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人
痛苦生活而叹惋) 人为什么"皆叹惋"?
保持和平安定生活环境,(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不希望外人打扰,
也为下文再寻埋下伏笔) 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理想社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会,暗示其是虚构的) 不复得路"? 学生再读课文
(找不到,虚构的) 五、 深入研讨
第一块着眼于想象力和表达力的训练;
第二块着眼于思维训练和主题理解;
第三块着眼于朗读训练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寄托政治理想,衬托黑暗现实,对
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2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3 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象陶渊明那样幻想了一个美丽的社会,可自己却在贫病中死去。有人说,人应该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为现实。)
理想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 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深入研讨陶 渊明虚构这学生先与同桌交流,争取形成共识然一理想社会后进行班级辩论。要注意结合陶渊明的原因,发的生平及政治追求。 表自己对其
理想的评读下列名人谈理想的名言,再次激发价,进行人学生思考。 文思想的教
附名人名言: 育熏陶 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那些物质的 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从而得到 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总结收束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的如此酣畅淋漓?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其欣喜为何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52bba09bb68a98271fefa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