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2-07-06 23:04: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欢迎阅读!
孟子,孔子,继承,思想,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经济政治的关系

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孟子在教育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孔子把政治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教学方法 (一)培养道德习惯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雍也》又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这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能保持继续不断前进的毅力,养成道德习惯。

孟子曾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讨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公孙丑上》)孟子还作比喻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孟子用庄稼的成熟来比喻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颇为形象的说明

(二)培养道德行为自觉

孔子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孟子着重论述了道德的责任感。他认为“任何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要反问自己。总之是行为的正当与否,行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能依赖别人,或归咎于别人。”

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伦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观念。今天我们应当吸取和发扬其积极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


(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五)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六)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

(七)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认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我们今天还是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诸如教师、学生、环境、设备等等主客观条件来选定可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孟子首次提出和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4f7947b01f69e31433294f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