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6.第十五章 读者接受文论 15.3-期待视域》,欢迎阅读!
15.3_ 期待视域
期待视域是汉斯·罗伯特·姚斯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那里移用过来的,并成为接受美学“方法论的顶梁柱〞。姚斯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中所论述的七个命题,就有三个是围绕“期待视域〞而展开的。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是最新发表的作品,也不是信息真空里出现的绝对的新事物。……它总是要唤醒读者对已阅读过的作品的记忆,使读者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对作品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在阅读过程中又会依照文学种类的一定规律或一定的作品形式保持、变化、转移或消失。〞姚斯认为:“某些作品在发表时还没有专门的读者,它们完全违背了文学期待所熟知的视野,以致后来才能形成自己的读者。当新的期待获得普遍的性质后,改变了的美学标准便会显示其威力,读者将发现以前的成功之作已经陈旧并失去对它们的兴趣。〞因此,“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要的‘期待视野的改变’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期待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的期待系统,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期待系统。在读者进入作品之前,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总会有某些预期或者期待,这种期待来自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既有的审美经验,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比方今天的读者去阅读?红楼梦?,就带有当下文化和个人的经验。文学作品的期待系统既是由作家来确定的,比方带有小说家富有个性色彩的独特语言、形象塑造方式等,同时,它也是由作家所承袭的全部文学传统来决定的。正因为有这种传统,该作品才能被认定为是“文学〞。 具体地说,期待视域经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对不同形式、技巧和风格的作品的兴趣与需求;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三、将作品审美现实化的不同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49cc783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