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太原王氏文化》,欢迎阅读!
论太原王氏文化
作者:田立勤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1期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得姓始祖太子晋,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8年,寿不过十八岁。据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年)为始祖。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按谱牒,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时,王翦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王离之长子王元,避祸迁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琅琊王氏自王元四世王吉始,人才济济,日益兴盛。
王导(公元276-339年),东晋琅琊临沂人,为司马睿(晋元帝)献策移镇建康,辅佐司马睿称帝,经历元、明、成三帝,皆任丞相。为扶助帝业,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时人称为“江左夷吾”,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位“乌衣巷世家”。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其所传,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
“王氏咸阳祖”王褒公是北周著名的文学家,文章与庚信齐名,兼之世胄之后,素有重名。王褒四世孙王晔仕为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为“王氏固始祖”,其子孙繁衍而成固始分支,晔公子孙世代务农,但仍俱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
固始王氏传至后唐末公子潮、审邽、审知(公元860—925年),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潮公和审邽、审知为王绪副前锋将,为时势所就,提兵入闽,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执政期间,自奉俭约,劝农耕织,轻徭薄赋,兴办义学,修筑道路,礼贤下士,兴利除弊,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开闽以此得名。后人由福州、泉州、漳州蕃衍于全国各地,以至蕃衍于东南亚各国,在海外王姓中占多数,成为“王氏闽台祖”。
王氏咸阳祖褒公传十五世祐公(923-986年),宋河南大名府莘县人,是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世宦之家,诗礼相传。年少时,就精于词章之学,天性倜傥,备极英俊。所作文章,以“文章藻丽”受到赞赏,名满京都,一出仕就被封观察支使的高职。宋太祖时,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以文武忠孝显名。王祐居于汴梁城东时,尝手植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子旦为相,孙素尚书,恰和他合为三公,王祐裔孙因此成为“三槐王氏”。苏轼因之而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北宋后族人南迁,蕃衍于江、浙、徽、闽等处。
“赣湘王氏”始祖王该,宋仁宗庆历进士,官登城令。与王安石等人经常往来,为官廉明,诗稿丰富,喜爱田园生活,以硕学鸿儒受命入湘,主持“岳麓书院”,誉满三湘。告老还乡的时候,居住在湘潭南乡的泉冲,子孙蕃衍于鄂、粤、闽、黔等地,成为王氏迁湘始祖。
王审知四传至坦公,审知公的四世孙,宗让公的长子。初居福建泉州开元寺巷,后由泉州徙居广东潮州,子孙蕃衍于潮安、揭阳、潮州一带,是为“王氏潮州祖”,为开闽王的一个支派。
“琼崖王氏”奉王悦为“琼崖”祖,为三槐王氏之后裔,原籍为河南开封府,为王祜公之裔孙。高宗三年中举,联捷会试十二名进士,殿试二甲一名,钦点翰林院编修,后累迁侍讲学士,改兵部侍郎,温州御史,礼部尚书,授观文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赠太师、龙图直学士,在朝中以贤著名。绍兴十五年春奉高宗命巡视广东,及至琼崖而卒。其子随父至琼崖,因海盗扰攘,难回故里,遂定居于此,子孙遍布琼州,后裔分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怡保、安顺、槟城等埠。
“珩坑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支,元至正年间居住在江苏太仓,明朝其后人入闽,初居龙溪珩坑村,明代中叶迁至南靖县靖城乡,沿袭龙溪珩坑村名,称为南靖珩坑,亦称“珩坑王氏”,始祖王宣正。宣正第四世弘毅公出海赴泰,在泰国至今已繁衍九代,一万二千多人,称“河内王氏”。
“东莞王氏”为王审知四传后裔泰公,他的祖先介公,与潮州王氏始祖坦公,同为延政公派下四世孙,泰公即开闽王审知公的十五世孙。宣和进士,七年后官拜八品承事郎,英年十九,居福建兴化莆田,宦官游广东定居东莞。他文重于世,富甲一方,世人称“东莞厚街派”,泰公于是成为“东莞王氏”始祖。也是开闽王的支派。
“沙塘王”奉王翰为“沙塘”祖,祖籍山东阳谷,元末诗人名宦。元末袭职领兵千户,守庐州,除庐州路治中,改福州路治中,因功擢福建江西行省郎中,表授潮州路总管。翰文武兼能,廉洁爱民,威望素著,誉称“三省名宦”。晚年隐居福建晋江沙塘,永泰观烈,子裔衍于闽南。工诗文,善隶书,有《友石山人遗稿》存世,收《四库全书》,闽粤两省多处存其石刻手迹,事迹载于史志。其祠堂和各户大门均悬“太原”衍派匾额。后人还侨居菲律宾、印尼等地。
“台湾王”世杰公是开闽王审知公的后代,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人,在明朝末年,来台湾做生意,是王姓渡台湾第一人。明永历三十六年春,台湾北部各地的土番作乱。平乱后,世杰公以协助运送饷粮有功,取得台湾新竹地区的“垦田令”,便从泉州府各县招募一百多人,到新竹市(今东门大街和暗仔街一带)筑屋耕田,数百里的荒田,很快变为良田,新竹地区日渐繁荣,世杰公称“渡台先贤”、“闽台王氏始祖”。
“日本王氏”。日本《那霸市(琉球)族谱》载:明万历十六年(1591年),漳州府龙溪王立思奉旨“迁中山,以补三十六姓,赐宅于唐荣”等,其后人(已改日本姓)奉为元祖。根据日本粟田宽《氏族考》说:日本也有周灵王的后代,为山田、山田御井志、我闭、长野、广野、三宅等六氏。章太炎考辨说:日本“灵王后六氏者,盖太子晋之胄也……子姓在瀛,犹能辨族,此亦不可忘也”。
王姓历来是名门望族。他的后裔蕃衍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遂播迁海外东南亚各国。太原是王姓的发祥地,至今许多王氏祠堂,和住户大门上,均悬挂“太原堂”和“太原衍派”的匾额,可见“太原王氏”影响多么深远,后裔怀祖之意非浅。太原王氏人才辈出,代不绝书,也促进了其本族的发展,两晋南北朝时,太原王、琅琊王氏世代出将入相,自然族大势盛。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统一中原,提倡汉文化,为团结中原汉族土族,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唐太宗制《氏族志》以巩固唐室统治,定“陇西李”氏为第一高姓,但“太原王”氏仍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后人引以为荣。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寻根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关于中华人文始祖的寻根、古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寻根、各门类文化寻根、家族寻根等等。其中姓氏寻根是各种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得尤其活跃。
姓氏是个人、家庭、家族祖传的代表符号,家谱则是寻根问祖的神圣证物。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海外华人归国寻根热的兴起,姓氏谱牒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和民间社团应运而生,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世界王氏宗亲会几乎遍布海外王姓人生活的各个地方,仅《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暨海内外王氏宗亲会联谊录》一书所载,在台湾、香港和南亚、东南亚地区著名的王氏宗亲会就有18个。如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菲律宾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台湾王氏宗亲会等。1986年10日,我国大陆在太原成立了“太原王氏研究会”。全世界的王姓华人都把太原作为寻根之地。1993年6月,在太原晋祠隆重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这是一次世界王姓华人寻根谒祖的盛大集会,在王姓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后来,先后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山西太原分别举办了“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美国小说《根》和台湾电影《源》问世后,世界上很快出现了一场寻根热。居住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及其后裔纷纷加入了这场血浓于水的寻根热潮。相比而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夏炎黄子孙对祖先和故土的眷念更甚于他族,他们曲折辗转的经历谱写了一部生生不已的寻根史。这说明,寻根问祖,对每个民族来说,不但是天经地义,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民族历史得以延续、民族之魂得以凝聚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c1af8b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