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初中

2022-04-21 04:3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初中》,欢迎阅读!
培根,读后感,随笔,初中,800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初中

《培根随笔集》其实是培根自己对人生种种事物的感悟, 是他自己的思想,从中可以了解到,培根是一个博学之人, 对很多信仰的书籍有很深的研究,他特别偏爱《圣经》中的 话语,但在文中并不是站在基督徒的角度,而是站在第二者 的角度来评论其中的话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用心搜集整理 的培根随笔读后感 800初中,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 地吸引住了。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 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 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 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 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政治上,他 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 的是第五篇一一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 不乏恐惧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安慰与希望。刺绣时,将生 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起阴暗、忧郁的图案绣在浅颜色的 布上,更让人愉快一一悦目才会赏心。 美德犹如珍贵的香料, 只有当焚烧或碾碎时,才最为芳香。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 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该做一 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犹太人 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 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 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 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硕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且豆 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 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麦豆人可以改卖豆


芽,豆芽 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如果豆苗 不动,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 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 个月后,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 上白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 样的: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 更何况人呢。我们在遭遇不顺时,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 强吧。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给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 再一次鼓起勇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 容易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另U的机遇、 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从而也就会得到许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 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 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哲 学家,其代表作《培根随笔也散发着智慧、理性与艺术 光辉。品读其文字有如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 谈,优美华丽的文笔中无不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虽说是随笔散文,但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严禁的逻 辑性,者针对时势,对美德、哲学政治宗教人情等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认同宗 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诚的态度、全面的眼光评古论今, 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谈真理》中,他鄙视谎言与虚伪,将其喻为“吁请 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则是作 茧自缚,是对其的一种亵渎。真理并不是绝对,有些人甚至 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为这样能掩饰他们那过去的愚睐, 博得虚假的欢悦。真理只不过是人


们在认知上与道德达成的 一致,只是一种心灵的依托罢了。

“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 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在《谈 厄运》一文中,培根与历代哲学家一样, 赋予“厄运”光明。 他认为厄运孕育奇迹,厄运造就坚忍,厄运是一代伟人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厄运中的安慰与希望,如同阴暗的底子上绣 上明快的图案,更加鲜明刺目,惹人喜爱。

“美德如同名贵

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性,而 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正是因为厄运的存在,人们的觉悟

才得以被激发,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人类总有进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运。

不仅是哲理,培根在艺术方面也颇有研究对造物之美 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园林》与《谈建房》中,他 作为设计师的才能可见一斑。只是他的这些文字是写给王公 贵族,文中的设计方案也颇费资力。培根也属于新贵族,也 喜爱园林这种散心场所,但他并不提倡过去的观点。园林是 上帝赋予人类的艺术,而不是用来显示身份的标志。那个时 代已被功名利禄污染,许多贵族尽管拥有万贯家产,却还是 郁郁寡欢或者整天算尽心机。园林、宅邸,他们所有的这一 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纯朴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 真正的乐趣?正因如此,这才被称为“艺术”,也是艺术家注 定孤独的原因之一。

虽是跨越世纪,却字字警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a2805b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2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