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顾城谈古诗散文随笔》,欢迎阅读!
顾城谈古诗散文随笔
顾城谈古诗散文随笔
我们都知道顾城是写自由诗的,他对古诗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者都有共通性,都是源于灵性,诗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境界。听一个诗人谈诗好过听专家的理性说教,诗人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更加感性。
很多人都以为自由诗是没有章法的,只是分行排列组合起来的文字,其实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它是受内在的意象、音韵和精神控制的。而学习古诗的两种方法是悟其神和摹其形,前者是康庄大道,后者易使自己进入死胡同。太拘泥于格律,造就了明清以来的大批诗匠,现在仍有遗风。
年少的人读诗往往目炫于词藻优美和华丽的诗句,而对于一些平白的诗句无感,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从西方的语言习惯看,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是缺失主语,语法不确定,视点变幻,少有抒情的“我”,在翻译上就造成很大困难,这是一个不以人、思想为主体的世界,一个没有目的的自然世界。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这一语言随时暗示着“无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面找不到人,它展示的完全是生命自如的状态,平白质朴没有修辞,那么平淡,正体现着诗的空灵,这个世间与人类无涉,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意境一下子开阔起来,观注就变得明亮透彻,永远如最初一刻感到神性。
空灵之美是同唐诗的读音,同它平白、无形无言的意味一起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艺术上的空灵,无我之境,相当于哲学上的无为,没有目的是寂静的。中国哲学的自然之境与中国的诗境相合,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然观照。“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物我两忘,只留下你的真身和本身。读唐诗如同呼吸和风,完全是很舒服的'自然声音和气息,是自然造就而成的诗。
就拿我很喜欢的王维的两首诗来说,其一是《鸟鸣涧》,人闲桂
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二是《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它们完全是自然的状态,寂静安然,隐匿了人迹,却给人空灵的禅意。这是一种开悟的境界,将思想提炼成美的境界。这也是历来禅师在开悟时写下诗歌,以诗歌示教的原因。
我发觉之前并未真正理解诗,会从文学史角度分析并不是真正地理解,而是结合个人体验深入其中,诗歌是自然造就的,天然去雕饰,它来自天上,诗人的职责只是把它记录下来,不是刻意而为之。读诗要触类旁通,它和中国哲学有微妙的重合,它是一切美的化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7c867a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