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根在何处》,欢迎阅读!
社会根在何处:失根的判断和扎根的思索
郭强
(同济大学教授,社会根理论的首创者)
社会失根的判断:社会的非社会化
无根成为我们生存的社会的最大展现,同样出现了“转往何处”和“路在何方”的日常式追问。社会无根性一大命题即社会的非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沙化原理,表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沙化所导致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离析。社会是社会的而非我的,社会是他的,而非我的,非我化社会是社会成员无法分有社会,除了在时间上无法分有社会之外,在空间上同样也产生这种疏离感,不知道社会在哪里,不知道社会是谁的,于是社会就在这种不知道中完成了非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演变为不成社会的样子了,这就是非社会的典型特征。所以,非社会是社会非社会化的结果,或者是社会虚化的结果,由于非社会的存在导致了人无定在(所),于是便进行游荡和漂浮。人的消失掏空了社会的存在,于是人组成的社会也就演变为一种真实的假设。
社会非社会化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社会的虚化或者说社会的非真实化。社会成员的退出和人在社会中的消失,让位给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抽象存在,活生生的东西被闷死了,社会成为死寂的社会。社会性的终结是否就意味着社会被掏空。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现实与虚实的张力之中。在虚幻中是一种逃脱或者一种退却,这个社会既然不是我的,抑或这个社会既然不是我的,那么我就远离它,回归到自我陶醉的虚拟社会中,寻找那份归宿和依附,于是把根扎在那片想象中的沃土上。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故事在述说。现实世界却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强力拖走,于是不是我们远离社会而是社会含情脉脉地离开了我们。资本实现的对全社会的统治,也就意味着资本在暗地里掏空了社会所具有的对非资本不利的全部要素,温暖的社会成了冰窟。
正是由于人为的建构,人们生存的世界被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边是感情和情感构成的火热世界,这个世界令研究者心驰神往,但却让实践者倍感受挫,因为这是人类非理性世界;另一边是技术-经济理性的冰冷世界,这一世界没有遭到人们的质疑。这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在火热世界中,激情燃烧着岁月;在冰冷世界里,理性统治着一切。我则想用知识行动者两个世界中来往穿梭。为新社会扎根的知识行动驾驭的理性点燃激情,从而温暖世界。
根扎何处:关于社会根的简洁概括
社会根是复数的盘根错节,无论多么准确地说到社会的根也可能仅仅看到了社会根系中的某个基根;无论探索社会领域那么广泛,也仅仅只能观察到社会根域的一个部分。如果一定要我说明社会根是什么,我只能说出社会根的一些表现。做出这样的无法概括的概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普通行动者通过知识行动使自我和社会扎根从而建构新社会。
历史文化的绵延而非断裂可能是社会有根的一个表现。如果一个有历史的社会突然丢弃了历史,隔断了文化,那么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无以绵延,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无根的。绵延是社会的生命体征,任何一种断裂都是拔根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或者社会断了根,实质就是没有了过去的东西,文化断了。无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没有文化的绵延所征兆的社会都是短寿的和没有生存依据的,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社会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用
当下的话语说,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可以绵延文化的转型,因为在没有全面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又迈向了后现代主义的快车,同时而非错时地实现社会转型从而保留了文化绵延特征。
社会行动的情理性普遍存在和成为社会行动者的价值追求可能也是社会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基础,并不仅仅靠着理性来维持,尽管知识行动是一定意义上的理性行动,但是这种行动不仅不是扎根行动反而是拔根行动,正是这种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或者形式理性毁掉了知识行动的根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败坏了知识行动的名声。只要理性的社会与只要理性的行动在社会实际生活似乎是难以存在的。所以知识行动绝对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行动,如果如此不仅把社会根理论陷入在纯粹现代主义的困境中同时也毁坏了人们对知识社会美景的憧憬。在任何行动中即便是社会行动中都必须有知识的动力,因为这是社会人的基本条件。但是知识动力和理性想象必须使用情感发动。所以合情合理的行动才是知识行动,没有情感的发动,就没有知识动力的功效,这是社会行动的微观机理。这样说来,没有感性理性是难以存在的。把感性和理性分开是一种知识陷阱,社会根性的知识行动论就是要拆除一个个的知识陷阱,把知识上的视角还原到现实中的真实。追求合情合理的行动是知识行动论的内在冲动,也是提出社会根理论的一个生命体征。如果一个社会被不合情理的行动充盈,没有对大自然的内心敬畏、没有对人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内心向往,这样的社会肯定是无根的社会。激情燃烧岁月的同时也点燃了知识,提供了那种充盈理性的社会行动。感性以及衍生的情感在我们领教了理性行动特别工具理性的恶性之后也不能获得霸权,必须实现合情合理,社会行动才是有效的,才可以转化为扎根的知识行动。
社会运行的人本化作为对良性化的一种修正,同样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根的一种表现形式。“良性运行论”一直可以看作是右翼社会学的基本理念。那么,社会运行的人本性能否改变这种意识形态色彩呢?在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良性运行”则被另一种意识形态看作是“恶性社会运行”,这在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中已经得到过明确的说明。改变这种强意识形态色彩的表达。“社会运行的人本性”体现了一种“间性”或者共同性。无论在何种形态的社会中,如果所有的社会发展不是指向民众的,如果不是以人为本的,那么这样的社会也就无以成为社会的了,因为这个时候,成员就会对社会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人与社会就无法粘合在一起,人与社会的分离是社会无根化的标准表达。现代性所呈现的“个人与社会的深度卷入和深层互构”作为一种经验模式实质上含括了一种难言之隐:社会沙化正逐渐正为事实。因此这才有“知识社会何以可能”问题的产生。把“社会运行的人本性”看作是社会根的一种表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贴入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并没有得到一劳永逸地解决。越发感觉到:我们离社会越来越远,社会似乎在远离我们。这是社会在飘荡,还是我们像浮萍。但无论原因在我们还是在社会,都改变不了这种社会无根性的表现。
“社会结构的和谐化”似乎深入到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结构的制度化与秩序化是社会学的永恒主题,把“社会结构的和谐化”看做社会根性的一个表现并不影响社会学的反思和批判性质,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社会,只要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和谐,那么这个社会是不稳的。当这个社会结构缺口越来越大的时候,当这个社会结构裂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要解体(组),这是社会理论已经揭示出来的道理。社会根理论要创新说明的东西无外乎是:社会结构同社会根是同一性质的东西,社会结构裂变预示了当阶层关系进而阶级关系越发紧张的时候,社会根基就是被动摇的和不稳的。所以,我坚持用“社会结构的和谐化”程度看待社会根性的特征。
“社会结构的和谐化、社会运行的人本化、历史文化的绵延性、社会行动的情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一个社会的根性,但是这些并非全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4a4fea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