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军行七首(其二)》,欢迎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写作背景]
王昌龄漫游河南后,就是河北,然后陕西,最后回到长安。
当时是公元724年,王昌龄35岁,漫游历时5年,回长安有一个目的,参加科举。
结果失败。
没找到诗人为这次失败专门写的诗,感觉情绪影响不大,然后继续漫游,这次主要方向是西北边塞。
诗人的黄金时刻来了,这期间的作品名响千古,就是他的著名边塞诗。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主要写军旅边塞之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关山:指曲子《关山月》,该曲倾诉离情。 古今中外,军人的情感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或方式,所以在唐代边塞诗中,“琵琶”、“羌笛”等反复出现。 这些乐器,谁在演奏?
估计有2种情况,一是专门请当地演义人员,二是本地军队中的固有。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字序应该是:“起舞琵琶换新声”。
这句的意思是,舞蹈不断在变,而琵琶演奏的曲子也随之而变。“新”字未必指新创作的曲子,是指曲子的不断变换。
不论怎么换,曲子内容总是相近,总是类似《关山月》这样的离感伤别。“旧”字表示将士们对这些曲子的熟悉,但仍然不厌。而且与前句的“新”字反差,读起来有一定语感。 存在的就有合理性,为什么不厌?为什么“总是”? 是因为将士们喜欢,为什么喜欢?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愁:戍边将士的愁。
人的内心会潜伏多种情结,音乐是开关,不同的曲子对应着不同,在这方面,它很能。 厉害的是总是演奏类似的曲调(听不尽),将士们不但没听厌,而且还产生了结果:撩乱边愁。
“听不尽”是因,“撩乱边愁”是果。
戍边将士,都是血性男儿,听类似《关山月》这样的曲子,必然会有反应,甚至强烈反应,这些反应诗人用“乱”字表现,用得极好。
类似《关山月》们,挑起的自然是离愁,离愁有多种,家乡的,父母的,妻子的,儿女的,兄弟的,朋友的,很多。
这些愁,随着曲子的变换,交错丛生,混在一起,就是“乱”。 “乱”后的表现如何?
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口喝酒?随着音乐跳舞?哇哇地哭?还是默默地流泪?
诗人都没写,而是突然一转,我们读到的是一幅画,秋月高高在上,长城延绵横亘。 古典诗词中,月亮代表相思,长城更是衬托出这种相思的无穷与苍凉。 既然“乱”写不尽,干脆不写,用一个特定的景象代替,让读者去想。 高!
王昌龄的诗很讲意境,含蓄幽绵,“七绝圣手”美誉绝非浪得虚名,的确是“神品”。 他的边塞诗与其它几位大家相比,有一明显不同,就是字里行间的那种人情味,特别注重人的心理刻画。描写的场面未必大阔,但读起来亲切。 细读他的“宫怨”和“闺怨”,这种感觉也同样明显,他何能如此? 读诗知人,诗人性格特征中,本人感觉最明显的就是3个字:“体贴人”,知冷知热的一个大老爷们。
女性往往情绵多愁,体贴入微,但男性也并非全是粗旷,心思细密者大有人在。 诗人多愁善感,如果仔细,会发现他们多是为自己而“愁”,为自己而“感”,为他人“愁”,为他人“感”的不多。王昌龄是例外之一。 充满人格魅力,作品耐读,喜欢。
上星期天去浴池,搓澡的时候,搓澡工用手机放张学友的《吻别》,洗完后,我掏出手机听《春天里》,那哥们赶忙说,他也特别喜欢,但只能电脑听,不会下载,而且还在网上有过留言支持。
我蓝牙传给他,这哥们高兴地跑回浴间,在给别人搓时,就是单曲循环,总是这首歌,成了诗中的“听不尽”,我在换衣室坐了半小时,听他放。 不知这哥们是否也被“撩乱”。 音乐真神奇。
这首诗,只是描写了军营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但这个小片段被敏锐的诗人抓取后,通过“体贴”而放出光彩,成为边塞诗经典。
解析完毕。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196583d4d8d15abe234e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