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陶渊明

2022-07-10 16:08: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归园田居 陶渊明》,欢迎阅读!
陶渊明,园田
《归园田居》补充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人的出路

中国古代文人有三条出路,所谓文人,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名士,真正有学识有文化的人。其出路,一是入仕,即做官,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的目的是为朝廷服务,为社会服务。结局有两种,或者如鱼得水,遇得明君,施展抱负;或者仕途坎坷,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文人往往意志消沉。二是归隐,又分为三种,首先是真隐,出于躲避战乱、自身的天性追求、对政治的失望……如许由、陶渊明,庄子,范蠡、陶弘景;其二是假隐,以退为进,一只眼看向田园,一只手伸向朝廷,如姜子牙、诸葛亮;第三是朝隐,时而做官,时而隐居,如阮籍、王维。或是走入私塾之类的学馆、或独立讲学,或成为达官贵人或地主乡绅的家庭教师,如孔子、蒲松龄。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如此之多?

纵观中国古代,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舍弃官位并且选择退隐山林的隐士。如尧舜时期的巢父、许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他们视富贵如浮云,总认为政治是肮脏邪恶的,而远离政治是清洁高雅之举,这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也影响深远,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之风达到鼎盛阶段,原因之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山河破碎,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战争连绵不断,除此之外,朝廷官员勾心斗角,权力角逐,集团斗争,不少官员遭遇政治的迫害。再者,在选拔人才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靠家世,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同时当政者昏庸无能,误信谗言。这些方方面面都使得当时的文人对政治彻底失望,他们渴望退出官场,退隐山林,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例如山中宰相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节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著名文人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节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


《归园田居》补充材料三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492)辞官赴句曲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与朱元思书》南朝文学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所以,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文人。我们虽然不希望社会动乱,人民受苦,但也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灿烂的文明。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129f87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