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_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2022-11-04 09:1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_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欢迎阅读!
诗歌,教学,诵读,语文教学,意义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它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上的含蓄、凝练,节奏感强,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诗歌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

一、字斟句酌,品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它的精确与凝炼。因为古诗的字数是限定的,所以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凝炼、含蓄。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加品味,出古人造词之精妙。有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其通过语感的功能细细体,进行欣赏和理解,以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如在教学《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这几句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官吏晚上的捉人情景,即使在晚上老人为躲避官吏的抓捕翻墙的那一幕,最后老妇人被带走的那一幕。让学生反复诵读后思考:这几句诗你读到哪个词最令你心?并说出理由。这是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已去评价古人的诗词。有的说:“翻”字最心酸了,由于战争,即使是年纪花甲的老人还要在晚上翻墙,摔着怎么办,此时此刻已经顾不了那么多。有的说:“无”字最令人心酸了,由于战争老百姓连避体的衣服都没有。一个“无”突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学生对这两字点评是如此的透彻、如此的恰到好处。“翻”和“无”让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体会到诗人秋夜不眠的原因。让学生细细品位这些带着作者情感、思想的词,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人用词之美。

二、还原诗歌的意境,品味意境美

所谓意境,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意境就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共描写了九个事物,分别是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就是九个意象。我们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还原诗歌的丰富画面。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还原画面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通过这些画面,把游子的羁旅愁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的画面,还原诗歌的丰富画面。如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教师紧紧扣住“留连”和“自在”,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蛱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的景象。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喜悦和自在。我们在教读诗歌时,引导学生通过还原意象再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元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用现代人的语言、思想和情感来解读古诗词,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教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蕴;通过想,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就是我们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美的最好的评价方式。所以教师以不讲多,不多讲为原则,把古诗本身质朴的美展现给学生,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


与想象,用美妙的语言赋予这些优美的语句以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在感知古诗的意境呢?

三、还原作者的情感,体验诗人情感,触摸诗人的灵魂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所处时代已经很久远,学生对此比较陌生。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初次接触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比如,讲李白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初唐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李白。李白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又不愿与权贵们为伍。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因此,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他的作品,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古典诗歌诗言情或诗言志,其情其志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读诗就是品读诗人的心声。所以教师该讲的应该是这个诗人,是一个有着完整人生经历,带有丰富情感的诗歌创作者。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所谓知人论世亦是如此。在教李白的《将进酒》前,教师可以全面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李白有友人推荐应召赴京的喜悦和兴奋,结果反被排挤的痛苦和悲愤,知道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体会《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给学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李白。所以当诗人被权贵们所不容离开长安,结束了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时,他胸襟开阔,期望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多么的真挚可爱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词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会对的整个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联系实际,感悟哲理美

许多古诗浅显易懂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首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明白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领悟诗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美,并按学生自己的鉴赏心理对诗歌进行再认识,再评价。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审美体验,获得更高的审美能力,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古人给我们留下太多精美的诗篇,我们应该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陶治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d67bd5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