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2023-06-16 10:0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试析,中庸,思想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本文从《论语》文本雍也篇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文章引用历史上的儒家名人对中庸的解读,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其充分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权变时中的理性精,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

标签: 中庸;论语;执两用中;中道;仁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整部书都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运用。《论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中庸的思想方法本应是至高无尚的思想方法,只是时处今日,时代变迁,已久不为人们所理解,甚或曲解。本文从《论语》文本的雍也篇首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中庸思想以一贯之的方法论,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庸思想的形成以后,在后来的中社会发展中,一直为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智慧繁衍、民族文化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中明确提到中庸一词的仅有此一处。即便是直接论述中庸之道的也只有两次,一次是上面《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另外一处就是《论?子路》中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那么,中庸一词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这唯一一次在《论语》中的体现,能否表现出孔子精神精华之所在呢?

孔颖达注:叹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极美乎! 郑玄注:中庸之道为之美,故人罕能久行。

程颐注最为简要: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张居正注:至,是极致。鲜,是少。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天下之事,但做的过了些,便为失中,不及些,亦为未至,皆非尽善之道。惟中庸之道,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只是日用常性,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极致,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也。然这道理,人人都有,本无难事,但世教衰微,人各拘于气禀,囿于习俗,而所知所行,不流于太过,则失之不及,少有能此中庸者,今已久矣。

钱穆对中庸作了这样的解释: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




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1

历来,学者们对中庸一词的解释在字义上基本没什么大的分歧,他们无不强调中庸的力求守中、舍其两端、无过无不过的平常之理,强调中庸之道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李泽厚在对中庸的中这样说:什么是中庸?这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另外再讲。,朱注,平常也,并引程子曰: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何晏《集解》也作庸,常也。但为什么平常就是不能改变的天下之定理?为什么如此重要?陈淳《北溪字义》说: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今人徐复观的解释更好: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三下用部:‘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因此‘平常地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所谓‘平常地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当实施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表明了孔子乃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2其实,此即所谓之实用理性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论,此人道,亦天道。虽平常,却乃之所在。所以孔子才有庸之为德,至矣乎的赞叹。这就是最高处所。此最高处所并不在另一世界或超越此世间。但为何民鲜久矣?可能是指当时人多好高婺远,而不重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一根本道理。今日中庸之道,也应求之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现代化的社会存在中,而不必过分强调高玄理论、传统资源。……3



雍也篇的最后两节: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一书中提到的共有109处,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庸之为德并非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他们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个字。那么,中庸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中庸的关系在《论语》中并不明晰。直到战国时期,从孔子的学说中分裂出荀子和思孟学派,孔子的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子思作《中庸》而使其体系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庸从此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中庸强调慎独自修,要求民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做到至诚、至仁和至善;中庸要求忠恕宽容,相互理解,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庸之为德便是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自我修养、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是什么?如果只有人间道德意义上的才称之为仁的话,那连尧舜也不能算作者。是崇高的,是不可神化的崇高,若能够己立人立己欲人欲,就能够近取譬。在生活中处处这样想,努力这样做,便是仁之方了。所以《论语》中的则主要是孔子希望人们达到理想人格。

孔子将中庸看成是最高标准,也是其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恪守中道,




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这便是他的中庸。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中道、稳定、和谐。除此,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已达成至诚、至善、至仁的理想人格。

众多解释,我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要符合孔子的本意,即与明明德相联系的、体现在伦常日用中的中庸之道。这是据《论语》雍也篇所剖析出孔子的思想,虽未过多提及中庸,但并不妨碍中庸之为《论语》之精华。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试着用中庸的思想去解读《论语》?

【注 释】

1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2.9.1.164. 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113.

3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4.3.1.185-18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cd5d42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