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郭巨埋儿的现代意义》,欢迎阅读!
郭巨埋儿的现代意义
《二十四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一堂语文课上,当时感到特不可思议,纳闷:“天底下怎会有如此大孝子,为了养活母亲,竟然埋了儿子“?觉得这事也太荒谬了,没准是哪位吃饱了没事干的知识分子瞎编的。就算确有其事,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郭巨埋儿的动机,那就是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本人更是对此展开了丰富想像:他老婆跟谁厮混生下了这个儿子,郭巨一怒之下要将其埋了,邻居不知内幕,勿以为埋儿为了养母,于是口口相颂,还被写进了史书。
被封建王朝封为金科玉律的二十四孝史,在新文化运动期饱受不少争议,激进的新文化倡导者将其视为封建糟粕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卫道士。文学泰斗鲁迅先生也基于愤怒站出来对其予以强烈的指责,控诉其渗透的愚孝思想严重的毒害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一时间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们挨板砖无数,其中埋儿养母的郭巨首当其冲。但二十四孝的故事能够横行封建社会上千年,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内涵的,这种价值内涵不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变相实施的麻痹人们的思想愚民政策,他所推崇的孝,抛开等级的局限性,尤其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还是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思想精华。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绵延于中华文化数千年,根植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世世代代中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了关于舜,曹娥,黄香等旷古美名,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竭力维护的思想正统,其孝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标签。中华文化出现罕见的文化的断层。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下,我们盲目追求物质满足。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精髓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了亲情冷漠,父子隔仇等不好现象的出现。有太多太多的有儿有女的老人无奈的在敬老院或幸福院里孤独终老。很多情况下“孝”已流于一种形式。每当春节,中秋适时的提点东西回家,顺带吃顿饭,酒足饭饱后立马心安理得的走人,甚至还把自己当做孝子聊以自慰。回家探亲就像一项定时的活动,跟周末看电影,年终拿奖金一样的。传统的
孝道不能说已经沦丧,但它的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时候子女们根本不试图走进父母的内心,真正的去明白他们的需求。也许只是给母亲的一个偶然电话,一次于父亲的促膝常谈,多于老人都是一种莫大安慰,至少他觉得他的存在对子女还是有价值的,不只是家里的摆设,社会的负担。
有一种可悲的人索性把父母当做一种累赘。对父母不闻不问,总把子女看的比父母重要,仿佛子女是泰山,父母是鸿毛,永远是家里最轻的。吃的穿的都仅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子女理当被宠的,父母理当被使唤的。还有一种厚颜无耻的人,当下我们称其为“啃老族“。他们不失时机的从父母身上搜刮财物供自己消费。难不成孩子真的是父母天生的债主,他们欠下子女一笔不少的债款,需要用一身来偿还子女吗?
我以前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父亲用筐把他父亲背到山上弃养,回家后,他儿子接过筐对父亲说:“我要留着这个筐,等你老时,我要背着这个筐把你送山上去,就像今天你对爷爷做的”。父亲听后很惭愧,到山上又把父亲接回来,以后好好赡养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下一代的,为人父母应当做好榜样作用,不要让不孝的悲剧在一个家族里永久的毒散下去。
前几天我外婆过世了,想起外婆在世时舅舅,舅母对外婆的种种不孝行径,心里又气愤又伤心,我要是有一个像郭巨一样的舅舅该多好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c4a9669b6648d7c1c74612.html